广东省灾后社工危机介入制度的设立与构想

时间:2022-10-22 05:12:41

广东省灾后社工危机介入制度的设立与构想

【摘 要】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起步较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社工参与灾后重建的机制。笔者结合社工介入马贵灾后重建工作的经验,从广东省的省情、气候特点以及台风造成的危害三方面,对如何完善广东省社工危机介入制度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灾后重建;社会工作;社工危机;介入制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突发性公共事件逐步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非典”危机之后,我国才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制度建设,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社会工作方面的制度一直处于探索的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社会工作在介入突发公共危机进行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广东省作为全国社会工作较早发展的省份之一,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家庭服务等方面结合本省的省情,引入专业香港社工督导,逐步形成了在实践中培育本省社工的发展方式。但灾后社会工作危机介入方面还缺少相应的制度。

2010年广东省茂名马贵因台风引发了“9.21”特大洪灾,给马贵地区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灾难发生后,在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的号召下,社工第一时间奔赴了灾区的重建工作中,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社工协会大力支持,安排6批一线社工进驻,并配备专业督导。社工介入救灾有助于生理救护之外的心理和社会支持,不仅有利于紧急抗灾援助工作,也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在此结合马贵台风灾害重建的经验,对社工介入气候灾害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社工介入茂名灾后重建的经验

社会工作一直扮演着社会福利推动及输送角色,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调适环境变迁中的个人,守护社会正义与公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除了传统上的福利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外,社会工作更发挥了紧急支持、反应需求及资源整合协调的功能。

以往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政府、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社工的工作开展往往受到很多束缚。而马贵镇灾后重建,社工的介入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社工不再局限于灾后情绪辅导,而是深入开展了多元化的工作,具体包括:

(一)协助灾区家庭重建之余,进一步深入开展了社区重建和社会重建的工作

1. 家庭重建,灾难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导致受灾家庭成员改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的缺失和断裂,家庭成员无法接受丧亲事实。社工以个案的方式关心、支持丧亲家属,协助丧亲人员宣泄情绪;对于本次洪灾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恐惧心理,社工运用小组的方式来消除笼罩在其心理的阴影和不安、恐慌等情绪,例如为学生开展的“天天和雨”戏剧工作坊,让学生克服对雨水的恐惧。

2. 村落重建,在临时救灾社工站和灾民安置点,社工协助互不熟识的灾民产生认同感,引导灾民对于灾后整合村落的重建计划,凝聚村落意识,使灾民积极配合外界力量加速重建,以马贵三家村重建点为例,村民主动参与重建的规划,发挥案主自决的功能。

3. 社会重建,政府的灾后重建方式往往体现为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比如加强灾区社会管理力量,严厉打击灾后重建中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大灾后的财政支持和扶持力度,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等,但往往缺失了社会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建设。马贵镇灾后重建中,一方面社工利用其与灾民“平等”的身份积极配合和协助政府的各项救灾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社工利用其人文的工作方式和关怀的方法来促进灾后重建的社会价值观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发挥社会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缓和了民众与政府的冲突。

(二)社工不仅是社会福利服务提供者,还是资源整合者

灾情发生后,政府的基础组织由于受灾导致部分职能不能马上运作起来,加上社会各界来抢险救灾的人员奋勇而至(包括有组织性及自发性),当地资源、人力等方面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社工进驻灾区,对灾民进行需求评估、心理抚慰、关系重建等专业活动,还积极配合和协助各种资源的整合。以“湛茂一家亲” 献爱心活动为例,得知茂名灾区天气渐冷,灾民缺乏大量的过冬衣物,驻灾区的社工号召湛师基础教育学院社工专业学生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学生到社区收集旧衣物,发动全校为灾区筹集善款,并送往灾区。社工则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救灾物资的登记与分配,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

(三)开展持续性的服务介入

灾后的重建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物资、人力。社工制定持续的服务计划,并在社工专业人才方面进行阶段性、有计划的轮换,并保留一定比例常驻的社工,既保证了社工人才的稳定和锻炼,又保证了灾后工作服务性的持续开展。次年3月在省社工师联合会的牵线搭桥下,某社会慈善基金会注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在马贵建立了粤西首个社工站―马贵社工站。

二、对介入台风等气候灾害的社会工作思考

台风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目前的科技手段对台风的风力和路径,能有比较准确的预报和预测。笔者认为结合广东省的情况,通过分析省内近年气候灾害发生的情况,可以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社工危机介入机制。

(一)我省地理及台风灾害情况的简述

我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海岸线较长,该海域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是台风主要登陆区。据统计,自1949年至2005年我省发生的主要台风次数为68次,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每次台风的到来都伴有洪灾、泥石流、溃堤、缺水等问题,且每次到来都带来了社会的恐慌,也考量着政府应对台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社工介入台风灾害的思考

针对台风频发及台风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实际情况,结合台风的可预知性和可预测性,在政府相关部门逐步完善台风等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处理机制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社工介入台风灾害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入手,并行成一个常设的社工危机介入服务机制。

1. 事前预防介入机制

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了相应的总体预案机制,按照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总体预案分为四级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 IV级(一般),并向社会。社工可根据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的基本做相应的介入工作,包括:(1)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发挥社工其专长优势,呼吁社区、学校、医院等机构做好台风应对处理能力,配合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组织做好应急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消除社会人员对台风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协助相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台风防灾措施,及时反映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实际情况给相关政府部门,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发挥预防性社会工作的功能。(2)介入针对预防灾害的搬迁工作。“熟人社会”是中国民众传统应对危机的首要选择,因此,倡导社区或者社工站建立志愿者队伍,保持与志愿者的联系和互动。志愿者源自社区,源自民众,待灾难来时可发动这些社区力量,群策群力。在防灾搬迁工作中,有助于消除群众的心理负担和障碍;其次,协调搬迁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建立搬迁人员自助互助及社会支持网络。

2.事中救灾介入机制

(1)在灾害发生时,社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配合有关部门参与一线救灾工作,如跟随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赴救灾一线,当场抚慰受灾群众心理,平缓群众情绪,引导其走出恐慌和失去家园或亲人的痛苦。(2)社工可在安置点引导和协助群众抒发其担忧、恐慌的情绪,鼓励灾民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其讲解台风知识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政府重建计划或方案,消除灾民后顾之忧,特别是针对丧亲家属及特殊人员开展个案辅导。(3)在靠近灾区未受灾的地方,社工积极加强与媒体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组织救援灾区工作的开展,整合有关社会救援力量,使相关社会救援组织能有序及时的进入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3.事后重建的介入机制

如马贵灾后重建介入经验所提及,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应关注民众生活重建、灾区重建、社会重建工作。社工可积极参与社区\村落规划、重构社区\村落网络、加强志愿者管理、协调救灾资源,并制定长期的服务计划和安排。一方面可以对灾区环境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并向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协助民众恢复生产,重新开展新生活。

4.建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

由于广东的特殊省情,以及台风造成的重大损失,在总结马贵灾后重建过程的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组织相关社工及社工机构介入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具体包括:(1)由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统筹,积极与台风灾害多发地的有关部门(民政部门、防灾减灾办等)沟通协调,号召设立专门的危机介入社工,同时,让资源丰富的社工协会储备危机介入社工,并对这些社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如灾害相关的知识、动员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医护急救能力等方面。(2)设定专项资金支持危机介入社工,充足的资金是吸引优秀社工人员的保障,建立完善的社工经费保障制度,是保证危机介入社工人员问题的重要基础。(3)由有关部门制定危机介入社工的职责并监督,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职责制度。明确台风多发季节的社工职责,而在其他季节,明确社工对相关气候灾害的介入职责,如高温条件下农民工的工作身体方面社工介入等等。

总的来说,除了灾后社工制度的建立外,我们可以扩大视野,在社会突发公共危机方面,政府机构应将社工纳入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体制中去,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权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协调处理有关事宜,这样既可以提高社工的公共认知度,同时在处理相关事项时,能更好的发挥社工的优势和专长,以弥补政府在公共管理职能方面的人力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7.

[2] 张俊香,黄崇福,刘旭拢.广东沿海台风暴潮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1949-2005)[J].引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学报.2008,(6):394.

[3] 张俊香,黄崇福,刘旭拢.广东沿海台风暴潮灾害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风险评估(1949-2005)[J].引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学报.2008,(6):394.

[4] 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http://.

作者简介:吴金凤(1985- ),女,广东湛江人,助教,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