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2-10-22 04:54:43

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一现状,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引入创新教育研究,从创新内在认知动力,创新行为示范作用及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给出指导,以拓展和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动性,激励大学生在创新学习中完善自我,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创新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35-02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WANG Hong-ling, ZHENG Gang, WANG Zhi-bo

(School of Softwar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innovation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 By introducing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article analyzes how innovation cognitive motivation, behavior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ake a role in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 stud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ation of specialty education, and then it enhances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 the process they develop themselves, exercise practic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novation educ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1]。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在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以开放灵活的教育制度为基础,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建立了文理学科相互交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注重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专业培养体系[2]。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开始推行“创新知识体系方案”及“2011高校创新建设计划”,在教学体系与教学机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问题有:第一,大学生创新能动性不足,知与行反差明显。虽然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受长期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其创新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缺乏将知识积极转化成实践能力的探索精神。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虽然约70%的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知与行存在较大矛盾,约有50%的大学生从不参加学院或各级教学部门组织的创新性实践活动[3]。第二,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该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之间的沟壑。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方案,但就整体来看,高校现有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实践实施方法与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使得大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强,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耦合度低,专业教育和跨学科知识教育耦合度低。据统计只有22%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4]。因此,以显性知识传播为主的大学传统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迫切要求。通过研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即环境、自我认知及行为间的三元交互决定关系,对创新教育的主体、客体及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动性,培养其创新品质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的,强调人类行为受个体的主体因素、行为方式及环境因素三者间的交互关系的影响。环境是一种潜能,当学习者的行为作用于某种具体环境时,这种潜能就会变成现实,从而部分地决定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模式,起到调节行为的作用[5]。

自我调节及效能是个人行为形成的一种内在强化动力因素,在参加某项活动前对个体所具有的信念、能力的把握和评价,在参与活动之后按照某种参照机制对行为的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积极的自我调节及效能具有不可忽视的能量,能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信心,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及适应学习过程的能力及自我激励、科学自我评价的意识,从而维持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动性水平,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成功的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形成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但不管哪种方式都主要靠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实际表现及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学习者先观察他人的行为,将行为以某种方式进行加工并存储在个体记忆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再现他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这些行为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行为模式。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无线传感网络平台 下一篇:基于WOSA_XFS标准的金融设备自动化测试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