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动向与发展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22 04:29:08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动向与发展策略初探

摘 要: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主要教育形式。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改革动向主要有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新的组织形式;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逐步具有高校本身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不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达到最优发展。普通高校适应改革动向需采取一些策略,如淡化竞技技术考试,对一些竞技比赛规则进行适当改变,降低难度和增加趣味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需科学化、综合化;建立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报告一预警一干预机制;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关注体育技能培养对就业成功率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改革 动向 策略

前言

新时期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并在2002年8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要求,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将以健身型、能力型、创新型人才为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学生体育学习内容越来越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将由学生体育俱乐部实施完成;学生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因此,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动向趋势的探析,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主要动向

1.体育俱乐部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新的组织形式

体育俱乐部包括教学俱乐部与课外俱乐部两种形式,教学俱乐部包括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允许弹性修学(即规定学分、学时,但不规定修学年限),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侧重地区或学校传统特色及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属计划性内容。任意选修也有固定学分,同样面向1~4年级学生,但其宗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选,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很强的自主性,属指导性内容。课外俱乐部指各运动项目的单项俱乐部,纳入学生学分管理。课外体育活动将向自主确定锻炼目标、自主选择锻炼内容、自主组织的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将出现多样化和小型化。各层次的俱乐部都应有教师指导,制定活动内容、计划等,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逐步具有高校本身特色

特色校本课程主要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特点、体育教师专长等,设置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其江浦校区地处老山国家森林边缘,为丘陵地貌,地形错落有致,自然生态优美。学校课程以建筑、环境、勘探等工科专业为主,学生中男生较多。体育部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趋势,设置了相关校本课程体系。体育课程以户外生存为重点,棒垒球等项目为特色,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具体表现为:网上选课积极主动;学生上课兴趣浓厚;课堂参与度高;参与俱乐部活动比赛争先恐后……体育部还通过户外团队挑战赛、垒球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了课程的推广,使体育逐渐成为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主题文化元素。学生在新兴的校本课程中感受了团队合作的喜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种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不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达到最优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层。如同一时间段的篮球课,学生共计90人,由三位老师任教,第一次课进行分班,即由三位老师将学生按运动水平分为三个层次,每位老师任教其中一个班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的目标,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和豪情。

二、普通高校适应改革动向需采取的主要策略

1.淡化竞技技术考试,对一些竞技比赛规则进行适当改变,降低难度和增加趣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体育只能强身健体,这样的观念现在已经在慢慢的转变!健康标准所指不仅是身体方面,还有心理方面,只有身心同时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健康体育、娱乐体育的观念逐步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降低运动项目动作技术难度,突出健身与娱乐的功能是改革重点。笔者将本校不少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开发,如将棒垒球改成软式垒球,比赛采用慢投规则,规定上场男女比例,禁止偷垒,这样改革提高了运动安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教的愉悦,学生学的有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这些具有趣味性、易上手又安全的运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点燃他们体育锻炼的激情。同时教学时数也不受影响,同样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需科学化、综合化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体育课程改革成效的主要依据之一。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只注重结果性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只是作为教师主体评价的课题存在物,根本不具有主动性与互动性,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受到严重的忽略,因而学生的体育意识逐步下降,导致体育课程总体水平的下降。因此,需要在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让学生参与到终极评级体系中。比如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我评分、同学互评、进步幅度、考勤、综合能力的评定等相结合的办法。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并从评价中产生新的目标与新的动力,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3.建立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报告一预警一干预机制

高校应该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这个平台,通过对学生相关身体指标的测定,了解学生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学校收集并分析所测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反映出数据中表现出的身体健康问题。对一些体质健康测试中数据欠佳或者不佳者,要及时通知,让学生加强相对应的身体练习,当然老师要提供相关的营养补充指导,为学生列出相对应的运动处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让学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于预警过的学生如果一学期之后还没有明显变化,学校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组织这些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或者在课堂内给与特别指导等。通过这样完善的机制,有针对性,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关注体育技能培养对就业成功率的影响

在大学生活中,随着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出路问题的到来,学生中将出现新的分化。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将考虑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地质、电子、医学专业,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时会关注未来工作的性质,选择与自己职业相关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因为就业技能的需要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要求,大学生在选择锻炼手段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强对新兴体育项目的了解,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注重组织体育比赛能力的培养。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具有新兴体育项目技术及组织体育比赛能力的大学生,就业率远远高于没有这些技术、技能的学生。掌握了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健身操、瑜伽等项目,以及有组织群体性比赛经验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考虑这些因素。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体育课程的存在形式对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变革,因而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换句话讲,如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不进行改革,不仅不能适应时展需要,更会被社会淘汰。现在已经有很多大学校长提出要取消体育课,作为体育人必须要面对挑战,不能死守老一套,必须改变体育课一个球、一个哨子、一堂课的现状,真正赋予体育课新的内容,新的目标,体育教学要回归生活,不能再以竞技技能论英雄: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更要关注大学生如何运用健康、科学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为他们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快乐、积极、安全的氛围。让体育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和以后工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杰,何仲恺.北京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3):272-273.

[2]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96.

[3]靳卫平.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106.

[4]李士荣.对新形势下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9):81-83.

[5]龚婉敏,徐永生,胡惠.高校公共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19-123.

[6]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21-23.

上一篇:《廿四诗品》与自由 下一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