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时间:2022-10-22 04:12:03

中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摘要:中学生常囿于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苦于作文言之无物,因此缺乏写作兴趣。该文认为教会学生广积写作素材,是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语文 写作素材 积累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56-02

作者简介:季方萍(1969―),女,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启东市东海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中学生来说,作业中最头痛的莫过于作文。头痛之由,就是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总之,就是缺少写作素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文思泉涌呢?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五方面着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唤起其写作的内驱力。

一、仔细观察,处处留心

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学会观察对写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素材的过程。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客观存在,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把观察所见、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丰富写作材料,做到厚积薄发。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质量。教师可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如通过比较观察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点,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通过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以及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等积累素材,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是要指导学生认真并反复地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要教会学生进行反复、长期的观察,通过不同时间、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彻底地认识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所在,才能使写出的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博览群书,下笔有神

人们靠直接观察获得的素材,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学生生活阅历不深,阅读面窄,必须借助阅读大量补充知识。阅读对于写作,就好像营养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接受熏陶、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长期进行课外阅读,涉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借鉴优秀文学家的丰富经验,充实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自觉阅读、动笔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如及时写下自己对文章中的某一片断、某一句话的所感所想,阅读过程中随时动笔圈、画、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具体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受益终身。

三、亲历活动,体验情感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素材具有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的特点,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学生天性好动,要他们端端正正地把手摆在桌面上,无可奈何懵懵懂懂听“天书”是不科学的,这种枯燥无味的死板说教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或是如坐针毡。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双手解放出来,把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在开心的活动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比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一些较为传统且为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容易抒感,实现作文文情并茂的效果;也可以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通过富有情趣而又印象深刻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有意观察、亲历体验,真正地动起来,参与其中,且记忆牢固,容易再现。

四、勤于练笔,熟能生巧

经常写作不仅可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够理清思路,酝酿和升华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因此,教师要提倡练笔积累,要引导学生在材料积累的过程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语言运用技能。如每周至少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以及随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思想感情等。通过反复练笔,学生们搜刮肚肠、绞尽脑汁,好词好句也都随之而来,不仅可以储存知识、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并持久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不仅是学生为写作而积累的素材,也是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五、诵读名篇,锦上添花

诵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名篇佳作,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使其喜爱上语言文字,进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体会到运用语言文字的快乐。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进而能够熟练背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垫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作文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可见,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久记忆。学生通过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为写作锦上添花。

六、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出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选剔的功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词都解决了。”叶老先生的话,可谓举重若轻,点出了写好文章的根本在于有“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就能促使他们掌握技能,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只有这样,才能让积累的大量素材为写作服务,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上一篇:明明白白教语文 下一篇:学习的新起点 课堂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