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趋向日渐凸显

时间:2022-10-22 04:11:52

“民生财政”趋向日渐凸显

民生”成为近来一段时期内最热门的关键词,从财政角度考察,财政改革也有朝“民生财政”发展的趋向。从2007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来看,与2006年相比,中央财政安排的教育支出增长41.7%,卫生支出增长8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9%,等等。这些数字表明政府财政的民生导向――扩大公共消费,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越来越清晰。

财政应当担负解决经济不平等的重任

从2006年的预算完成情况来看,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特点体现在:民生性支出增长超过了当年GDP的增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了向民生方面倾斜;中央财政的民生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同时也表明中央财政改善民生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日益聚焦于民生问题,这显现出新时期财政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愈益清晰,“民生财政”的色彩愈加凸显出来。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财政是典型的“建设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之后,逐步走向“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很显然,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再到“民生财政”,这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承担的使命和改革的方向或目标不可能由财政自身提出来。民生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经济不平等所致,这就为财政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核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天平总是会向资本一端倾斜。即使市场制度很完善,没有权钱交易这类腐败现象,市场经济也会内生出经济的不平等,这包括财产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和消费的不平等。适当的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若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则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丧失,影响社会的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对政府来说,可运用财税手段对上述三类不平等进行干预,以使经济不平等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

“民生财政”的任务就是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从重要性程度来说,消费的平等最重要,消费的平等性问题,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民生问题。“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与民生问题的性质相联系,“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尽管我们没有这样说,但政府财政的导向实际上是越来越靠近民生的。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最典型的如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现在大为改善了。

例如,从西部地区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贴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将扩大到全国范围;截止到2006年9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已扩大到50.7%,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一倍,2007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80%,如此等等。政府从“缺位”到“归位”和“到位”,落实到财政上就是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为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财力支撑。“民生财政”已经从一种理念正在变成实际。从2007年的预算安排来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进一步分析,走向“民生财政”实际上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了统一。政府在财政上的经济政策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是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是扩大了内需,止住了经济增长的滑坡。现在执行以扩大公共消费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其效果不仅是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能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不难看出,“民生财政”具有双向功能,融合了长期以来认为矛盾的东西――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都是“泛精英情结”惹的祸 下一篇:谁是中国最辛苦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