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重在“匹配”

时间:2022-10-22 03:41:18

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重在“匹配”

本刊评出“我们眼中2011年档案界十大新闻”之一是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档案教育的通知》,引起笔者关注。通知颁布后已产生实效,2011年12月6日,两部门公布了首批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12家省市档案馆榜上有名。笔者认为,利用档案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依托档案馆建立档案教育实践基地是一件利生、利校、利馆和利社会的好事,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突出。

笔者十余年前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研修,考察特拉华州档案馆时看见档案馆工作人员为小学生上本州历史课,档案人员先拿出一枚印有“The FirstState”的本州硬币,让学生们回答问题_为何特拉华州被称为“美国第一州”?在一一否定学生们“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富裕”等答案后,档案人员拿出一份档案复制品――美国十三个殖民地宣布加入合众国的总督签署文件,文件上第一个签字的就是特拉华州。档案人员用档案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特拉华州成为美国第一州的原因,学生们也为本州的光荣历史倍感自豪。笔者因时间关系未能全程跟踪课堂,但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当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比起学校干巴巴的教材和枯燥的说教,档案馆的历史教育显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档案馆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档案馆合作的行为,尽管《通知》可起到行政推动作用,但要想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个关键点是实现学校(生)需求与档案馆能力的“匹配”。假如不重视或是做不好匹配工作,《通知》的良好愿望就难以实现。限于篇幅,笔者就如何做好匹配简要提出几点看法。

首先,匹配的前提是双方的相互了解。档案馆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也需要了解学校实践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学校(生)需要了解档案馆的基本信息、馆藏特色、重要展览和活动内容。假如双方缺乏了解,特别是档案馆不能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效果肯定无法令学校(生)满意。

其次,匹配的基础是双方的自我解析。从《通知》内容看,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的目标是借助档案资源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增强爱国爱乡情怀。可见,从学校角度看,开展档案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了解并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分析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明确他们能在档案馆中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知》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的资源单位一综合档案馆的基本条件,从档案馆角度看,学生既是接受实践教育的对象,也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对象,档案馆需要系统分析的是自身的教育场所、教学资源、实践活动、服务能力和条件等内容。只有在学校(生)清楚“我们要什么”、而档案馆明确“我们能给什么”的基础上,学生需求与档案馆能力的匹配平台才能开始搭建。

再次,匹配的渠道是双方互为主导。在档案利用领域有两个专业术语――“普遍利用”和“休闲利用”,前者是指档案馆--向普通公民宣传档案或是提供主动服务,后者是指用户在闲暇时间出于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的目的去档案馆休闲和消遣,提高自身素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普遍利用强调档案馆为主导,而休闲利用强调用户为主导。前者是档案馆主动开展活动或提供服务吸引用户,休闲利用则是用户基于自身需要主动前来档案馆进行文化休闲和素质提升。笔者引入这两个概念意在说明档案馆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吸收普遍利用与休闲利用的特点,让学校(生)与档案馆互为主导。―方面,档案馆需要强调自身的主导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学生,让他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学校(生)也需要突出自身的主导性,把档案馆作为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育的长期场所,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的常态机制。匹配讲究的是双方的平衡,只有互为主导才有利于形成这种平衡。而且,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正是普遍利用与休闲利用的结合体,学校借助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档案馆可借助这种方式培养潜在用户、发挥资源优势、凸显文化价值、增强教育功能、普及档案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形象。可以想象,一旦合作成功,产生的双赢和多利效益令人期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上一篇:档案立法应重视档案法规的及时修订 下一篇:档案资政:服务决策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