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时间:2022-10-22 03:09:49

专题十一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文化

【金题点睛】

1.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此题考查甲骨文和楷体的特点。汉字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脉络,排除A项。楷体汉字工整规范排除B项。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是现代汉字的初型,排除C项。

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此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历史背景知识。解题的关键在由“周孔”到“孔孟”,孟子取代周公,地位提升。程朱理学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孟子地位大幅度上升。

3.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重点突破】

一、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礼”带有否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②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农工商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③政治上:各诸侯国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竞相进行变法改革,积极招纳贤才。

④阶级关系:“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们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提出自己的主张。

⑤教育学术:私学兴起,一些学者和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兴起。

2.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术流派的涌现及各学术流派之间的诘难辩驳。所谓“百家”,意为数多。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代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等。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争鸣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董仲舒新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①汉初在政治上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力逐渐强盛。

②汉武帝初年,为解决潜伏的社会危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③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主张: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政治方面:以儒家学说作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大兴。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

积极影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局限性:

①结束了各种思想学派同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宋明理学

1.兴起原因。

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的产物。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3.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是儒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哲学化、思辨化的儒学。

先秦儒学较偏重于社会伦理的实用性,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缺少严密的思考和论证。宋明学者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立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侧重于哲学的表达,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深化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性。

“理”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相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功能,使得本来建立在自觉原则上的规范,变为强制人们接受的律条,而这种以“天理”、“良心”来规范的律条,比之明文规定的律条更为严厉。“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4.地位及影响。

地位:初期不为统治者重视,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明朝开始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及现实意义:

积极方面:①理学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注重道德建设、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道德标准缺失的今天,有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影响。

③宋明理学强调力行,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华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④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消极方面:“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理轻法等观念属于封建糟粕,应批判抛弃。

五、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1.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思想: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日益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阶级关系:市民工商阶层兴起,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外部因素: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

2.主要特征。

①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

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他们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④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地位及影响。

地位: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否定了宋明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是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特别是汲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影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4.明清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改造社会的力量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③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其影响也远远不如西欧的启蒙思想。

六、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看“与时俱进”的特点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道教、阴阳五行家、法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形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和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特点、意义及认识

1.原因。

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③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上: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④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科技成果的继续创造了条件。

⑤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

⑥政策: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⑦教育: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制提供竞争机会。

2.特点。

①实用性:大都服务于农业生产及强化大一统君权。天文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君权;古代医药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害”为目的。

②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巨著多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整理古籍和总结经验,注重个人认识经验,不注重科学实验。

③技术性: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通的社会生产力。各学科体系各具明显特色,科学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寓于实践之中,没有抽象出系统的独立的理论。同时,古代技术是以师徒形式传递的,先进技术“失传――再发明――再失传”的现象不时发生,严重影响先进技术转化为普通的生产力。

④全面性:从成就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3.意义。

①在中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经济强大,封建制度高度强化,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②在欧洲: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预兆资产阶级时代到来。

4.认识。

①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科技发展又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科技能否发挥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在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6.中国未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落后。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制约了科技的发展。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思想文化: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古代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

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论语》记载孔子雇请家宰,“与之”工钱是“粟九百”。家宰“辞”,嫌多了,不肯要。孔子劝导他曰:“毋。”孔子认为劳动应该得到报酬。从材料可看出孔子

A.承认劳动的价值B.有重利轻义思想

C.重视工商业活动D.主张“克己复礼”

2.《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小宰之职中有“听称责发傅别”,(“责”通假“债”)小宰有调节民间借贷纠纷的职责。《国语・晋语四》记载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推行“弃债”政策,即免除百姓对官府的债务。国家对百姓的借贷带有福利性,取息很轻,甚至不收利息。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政府

A.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B.促进商品货币间交易

C.认可商品经济的作用

D.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3.《庄子・知北游》中说:“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这体现了庄子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朴素辩证法思想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4.“垄断”一词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古之为市也,以其所以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贱丈夫始矣。”他所说的垄断不同于现代垄断,是指古代市场上的某些商人集团利用卖方与买方的信息极不对称特点,采取某些或明或暗的手段来哄抬市价牟取暴利。从中可知孟子主张

A.保护小农经济B.政府调控经济

C.官商分利经营D.自由竞争致富

5.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材料表明荀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

B.人有主观能动性

C.尊重自然规律

D.朴素唯物思想

6.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能否包容共处也显得十分重要。下列思想中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合作,有利于世界和谐发展的是

A.尚贤B.兼爱

C.节俭D.尚力

7.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以下思想中与之相似的是

A.民贵君轻B.重本轻末

C.以德为政D.礼法并施

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新”在思想上的表现是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发明本心”和“致良知”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理”与人性有机结合,

9.王守仁的心学四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

10.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有启蒙作用③反封建专制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1.李贽认为“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个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所一种已也。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李贽的主张中含有

A.启蒙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

C.自由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

12.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材料中的“良知”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13.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4.朱熹的及门弟子达378人。无论在朝在野都力行道德纯化,如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15.艺祖皇帝曾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普曰:“道理最大。”“庙堂之上势不能压理”、“遵其道而忘人之势”、“从道不从君”,都是一种“道理最大”的实践表述。以下表述和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天谴论B.民贵君轻

C.三纲五常D.存天理、灭人欲

1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有积极性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17.汉武帝时,“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太学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的五经。这些举措

A.标志儒学正式成为官方的哲学

B.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C.促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D.儒学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18.《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细绢)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以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成本没有关系

D.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19.火药是古代化学家(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发明的,唐朝末年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性能不断提高,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明朝后期的科学家们还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火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基本特征是

A.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

B.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

C.已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D.形成了相对完整独立的科学学科体系

20.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

B.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C.不适合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建设

D.综合天文学、气象学农学等知识

21.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A.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B.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直领先于西方

C.中国古代科技在公元前后达到高峰

D.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

22.该书问世以后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曾多次被刻印,被乾隆皇帝称赞为“用意勤而民事切”。现代有人评价它是我国传统农书中空前绝后的。该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23.读《京剧脸谱》邮票,下列表述和京剧脸谱无关的是

A.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

B.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剧情

C.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D.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24.以下两幅图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精华元素。这种画风开始出现于

A.唐代B.宋代

C.明清D.魏晋

2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下图所示为“车”字形体的演变历程,从中得出的是

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元化

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制),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朱子理学“存理灭欲”并非泯灭人性。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又说,对人欲的满足,如钟鼓、苑囿、游观之乐,好勇、好货、好色之心,也是天理之所有,而人情所不能无。也就是说,符合道德原则的所有欲望,就是“天理”;反之,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只图个人享乐,那是“人欲”。可见,朱熹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对理学持批判态度的清代学者戴震也承认,“灭人欲”标准在理论上成立,至于“三纲五常”则应作具体分析。“三纲五常”本是孔子理论,后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渐渐地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从而把封建礼教推向极端。客观地讲朱子理学传承“三纲五常”理论,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即使今天也不过时,而是值得推崇的。其实,历史上的任何学说都会有局限性,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来考察,必须把它的原文本意与被篡改的版本加以甄别,不可混为一谈。

――金文钦《浅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儒家治国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并概括其现实意义。材料体现了作者研究历史的什么方法?(10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分析主要原因。(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二事实上,中国古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优秀基因值得继承,比如,近代科学建立起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在很多方面精确地研究了自然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代科学也有不足:重分析,轻综合;长于线性研究,短于非线性研究;习惯于封闭系统研究,不善于开放系统研究等。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方式,在当代和今后科技整体化中必然会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

――王渝生《解读古代科技“中国高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社会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和传统文化的优势。(4分)

28.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经世致用”到到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等。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1.A2.C3.B4.D5.C6.B7.C

8.D9.C10.A11.B12.A13.D14.A

15.D16.C17.C18.D19.A20.C21.A22.B23.C24.B25.C

26.(1)以道德礼仪来引导、感化人民而不是以行政约束、刑罚惩治来安民定邦。突出“道德”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

(2)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人欲”。“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

意义: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可以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道德风气。

方法:历史观和辩证法思想。

(3)取舍:舍宋明理学。孔孟之道为理学根本。

原因:理学在明清时期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矛盾交织,思想家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政治腐败,纲纪败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充分暴露;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

27.(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经济上:封建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上: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续创造了条件。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都重视科技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教育和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系统思维方式;实用性;积极的理性思维;强烈的道德色彩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继承性和顽强的再生能力;人与社会、自然的整体协调思维。

28.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这种思想仅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思想直接发展而来,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传入的,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

上一篇:关于现代会计审计技术的思考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