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的历史和现在

时间:2022-10-22 12:21:30

“货币战争”的历史和现在

国际金价跌至 1300-1500 美元间,创下一年来最大的跌幅。对购买黄金的人来说,它是坏事;但对多数渴望经济复苏的人,它是一个经济好转的喜讯。人们不再恐惧货币即将崩溃,因此必须拥抱黄金。

今年以来,最危言耸听的经济评论均聚焦“货币战争”。我们似乎对危机上了瘾,2007 年 10 月以来,一个危机大过一个危机,危机如雨,长伴人生。2013 年,人们似乎暂时找不到什么危机,于是“货币战争”之说不断跃然纸上,尤其中国内地。媒体又嗜爱此标题,否则财经杂志表演不出下一部恐怖片。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堂“货币战争”的历史。它最重要一次登上历史,发生于上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当时各国仍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或白银储备均有固定的兑换率。

那一次发动货币战争的是英镑,1931 年 9 月英国面对大萧条,为挽救经济宣布脱离金本位,从此引发全球货币贬值的热潮。英国经济部门负责人包括经济学家 Barry Eichengreen 皆相信脱离金本位,乃是从大萧条走向复苏的必要步骤。英镑放手大贬采取浮动汇率,此举不仅使英国出口商品价格具竞争力,也使英国央行大印钞票,而有足够货币及财政工具刺激英国内需。

当时和英国唱反调的是法国。法国自诩财政仍有盈余,未意识到大萧条之厉害;直到 1936 年仍坚持捍卫金本位。结果一场历史实验下来,赤字国家的经济表现打败了财政盈余的国家。原因即在于英国一放弃金本位后,国家便可大印钞票,自由地推行 扩张政策;而且英国政策之狠准快早在小罗斯福“新政”实施前三年,大萧条发生后不到半年,立即出手。

根据统计 1931 年至 1938 年,二战之前英国 GDP 年平均增长 3.1%;而法国完全相反,自恃财政健全,结果连年负增长,至 1936 年大萧条七年后 GDP 仍衰退,为负 1.6%。

因此所谓“货币战争”,指的是上世纪各国面对大萧条时采取不同的汇率政策。而当 1971 年 8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撕毁 1944 年起美国对世界各国黄金与美元比率为一盎司兑 35 美元承诺后,世界上已经没有“金本位”,那已是最后的遗迹。也因此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 Furgersson 对目前日元快速贬值被称之“货币战争”觉得荒谬——因为自 1971 年 8 月起,这场各凭本事的汇率战, 已进行了四十年。

从某个角度而言,它已是所有人对所有人,所有国家对所有国家的战争。

1985 年它是美国对日本的战争;1987 年它是美国对四小龙的战争;1997 年它是人民币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2003 年它是美国对人民币的战争;2008 年起它是美元对世界各国货币的战争……

根据统计,日元在安倍上台后已贬值20%;但它在金融海啸后对美元升值了27%;韩元则相反,自金融海啸后对美元贬值了19%。日元在 1990 年代时,对美元汇率为1:153,几乎为去年 8 月之前的一半币值。因此多数经济学家把当今汇率之争,只看成各国的货币竞赛;谁也没有资格指责谁操纵汇率,因为严格而言各国都在操纵汇率。

相比 1930 年代惊人的货币战争,这次各国均止于微调。举大萧条时代一个例子,1934 年小罗斯福上台后一年,美国也加入英国发动的货币战争;美国财政部通过购买白银,一方面帮助美国自己白银生产商抬高银价,一方面使各国货币受到连动。脆弱的经济体如中国,即陷入灾难,白银外流,国内陷入严重通缩。于是中国国民政府只好于 1935 年放弃“银本位制” (当时中国非“金本位”),结果中国纸币成为世界上贬值最快的币值之一,单月通胀最高达 2178%,有若前几年的津巴布韦。这也预言了蒋政权日后的崩溃。

30 年代那场惨烈“货币战争”的另一个影响,则是间接为德国迎来了希特勒。在维也纳及柏林货币贬到一个人的退休金只能换取一杯酒吧的饮料,人生悲哀至一口喝掉一生的努力。

阅读历史,可以知道我们离当年“货币惨烈之战”很远;但若指货币的竞相贬值,这场“战争”我们已持续了快四十年。

(摘自《外滩画报》)

上一篇:抗美援朝使中国军队飞速现代化 下一篇:一个红卫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