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编辑在大型古籍整理图书出版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2 12:02:59

浅谈编辑在大型古籍整理图书出版中的作用

摘 要:编辑是图书出版流程中书稿质量的主要把关者,对保障大型古籍整理图书的质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其作用就是“统一、规范”四字,即:统一体例、统一版式、规范用字、规范标点。本文以笔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予以具体分析。

关键词:编辑;古籍整理;统一;规范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25-02

编辑古籍整理类图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是对编辑的知识水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考验。大型的古籍整理图书的编辑出版就更是如此。这里所指的大型古籍整理图书指丛书,或者是针对某一专题的古籍汇编。这类图书动辄包含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古籍,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文体复杂,引文众多,而且大多成于众人之手,整理者的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不尽相同,要保证它的体例统一规范、编校精良,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作为图书出版流程中书稿质量的主要把关者,编辑对保障大型古籍整理图书的质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统一、规范”四字,现就笔者工作所及,略加论述。

一、统一体例

大型古籍整理项目一般在编纂之初就会制定一个编例,说明图书的内容和编纂体例,作为图书编纂的依据和标准。编例是贯穿于全书的写作规范,用以保证全书体例统一。大型古籍整理类图书,因整理者众,难免会有些不够统一的地方,这就需要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以专业的眼光吃透编例,并以出版的要求对之进行统一、规范。一套书的校勘方法是否统一,所整理古籍选择版本的标准是否统一,对版本的著录是否要素齐全、语言简明,对版本流传的描述是否准确,对古籍作者的介绍是否准确、介绍的角度是否相对一致,对古籍价值的评价是否客观、中肯,每部古籍的目录、序言、跋语等辅文是否完整,目录与正文是否一致,引文与原文是否一致等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地方,都需要编辑精心审读、把关。

大型的古籍整理图书一般在所收的每部书前都有“说明”,介绍本书的作者、作品内容、作品价值以及版本流传等。这里,编辑应重点把握其对作者的介绍是否准确,因为不少古籍作者的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有不同说法,要注意采用最权威、最通行的说法;对版本流传的介绍比较专业,编辑应多查资料,尽量保证版本的著录要素如版本形态、刊刻时间、刊刻地点、刊刻者、馆藏地等信息的完整准确。值得一提的是,按要求,当代撰述中提及年号纪年时,后面要括注公元纪年,编辑一定要细心核查公元纪年是否准确,笔者经常见到年号纪年与公元纪年不一致的情况。

笔者曾参与过一个大型古籍整理类项目,其整理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底本原貌”,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书稿在体例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校勘方法上,死校、活校混用。如:

1.太宜人贤闻一邑,此其谦己诲人之词,不自居于鲁寡陶婴梁寡高行,而现身为中人说法,益足征太宜人之盛德,宜其贤母子冠冕婺川也。(周明泰 《续剧说》)2.且悔且忆,而割然一声,忽复张眼,则身实卧卖酒家,并非西轩也。(周明泰 《续剧说》)例1“陶婴”后,整理者出校:“原本为婴陶,据《列女传》改。”例2“割”字下,整理者出校:“当为‘’。”例1改动原文,为活校法;例2未改动原文,乃死校法。一书之中两种校勘方法并用,体例不一,亦违反了“尽量保持底本原貌”的整理原则。当将例1中的原文恢复为“鲁寡婴陶”,同时出校:“婴陶:当为‘陶婴’” 。二是在用字上,将很多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如将“”改为“褓”,“”改成了“耻”, (需造字)改成了“”等等。异体字是非常复杂的,这样做不仅改动了古籍原貌,而且很容易误改,如上例中 ,字书解释为“息俊切,筑也”,并非“”字。三是,未严格按照底本进行整理。笔者所见稿件,有一部是整理、摘录国家图书馆所藏升平署档案中关于昆曲的资料,但整理者不是严格按照档案内容进行摘录,而是在不少地方用概括性文字介绍原书内容,甚至参照他书对档案进行了补充,这样改变底本原貌就与整理体例相悖。

上述这些问题是由整理者未领会编例精神造成的,编辑需要提出并请整理者修改。

二、统一版式

大型古籍整理类图书因为工程浩大,内容庞杂,其版式也就比较复杂。它涉及各部图书的层级关系、各部图书的辅文版式、各章节版式、注文版式、作者署名和落款版式、校记和眉批版式等。编辑要弄清整套书各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同一级别的标题的字体、字号、占行等应统一;辅文的字体字号、是否接排、是否另页等应全套书统一;校记和眉批的位置、字体、大小应统一。笔者曾参与一个大型古籍整理项目,该项目包含多种古籍文献,采用繁体竖排出版。其每册图书中可能包含一种或几种文献,每种文献是各自独立的,叙述方式各不相同,理论类、记叙类、目录类并存;每种文献的内部结构、行文方式也不相同,目录、序跋或有或无,册、卷、篇、条结构井然者有之,从头至尾不分卷册、无句读、无分段者亦有之;版本形态不一,刻本、抄本俱有。这些特点决定了该书的版式特别复杂。遇到此种情况,编辑除了要注意前面所说的问题之外,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没有目录的,要尽量辑出目录。很多古籍没有目录,古籍整理者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致使读者查找起来很不方便,编辑要尽量依据原书辑出目录。二是要注意引文的版式。这套图书的内容很复杂,引文的形式也很多样,有的是大段征引古代诗词曲,正文是有关评价;有的是在叙述中大段引用轶闻掌故、野史传说;有的是清单式的,逐条罗列作者及其作品,或者是列出作品,后加以文字说明。要根据引文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版式规范,并在全书中一以贯之。三是要统一注文的版式。注文可分为整理者注和作者自注,前者即所谓校记,这里主要谈谈后者。古人作文,为使读者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正文而又不影响行文的流畅,往往采用夹注的形式来标明读音、训诂文字、辨别语词、分析章句、考证名物、推求义理、校勘异文、注明出处等等,甚至连资料性的附录也都杂于注文之中。古籍是竖排,夹注一般以小字或者双行排列以与正文相区别。新印古籍,夹注应置于夹注号(如括号)中,以便于读者阅读。

三、规范用字

用字不规范是古籍整理中很常见的问题。其原因有三:一是,汉字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书体形式,各个时代、各种书体都有不同的书写特点,而且古籍的刻录、传抄者也可能具有不同的个人书写特征;二是,古籍中大量存在异体字、通假字,且繁体字和简体字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三是,古籍往往采用改字、缺笔等方法进行避讳,避讳的现象很普遍、很复杂,很容易造成误读。再加上现在的整理者基本都是在简体字环境中长大的,对繁体字缺乏敏感,这些都使古籍整理中存在大量不规范用字。

编辑要在审稿中把握书稿中是否存在简繁体混用、误用异体字、繁体字使用错误等问题,为此,编辑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并且要依据统一的标准、利用字表对所整理古籍的用字进行规范。若使用繁体出版,要特别注意电脑输入问题。简体字和繁体字除一对一的关系外,还有很多是一对多的关系, 如,简体的“云”对应繁体的“彩”和“云(动词)”“云(助词)暮矣”两个不同的字形;简体“筑”对应“建筑”的“”、乐器“筑”两个不同字形。若整理者是依据底本一一录入电脑,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但若是使用简体字录入,之后用电脑软件将之一键转繁,则会错误百出,因为电脑软件不能自动识别一对多的简繁对应关系。笔者曾遇到几部书稿,就是简体录入后电脑转繁,而且转繁后整理者并未认真核对,造成书稿中出现大量错误,如作为副词意义的“”错成“才”,一出戏的“”错为“出”,甚至词牌“卜算子”错成了“算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除此之外,当代的人名,若对应的繁体字有异体字,应取其正体,如“刘艳”,繁体为“”而非“”;若人名用字为简繁同体,则保持不变,如刘异龙的“异”字,查字典可知,繁体亦有此字,则转繁后当为“异”而非“”。

四、规范标点

给古籍加上新式标点是古籍整理的基本任务。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它牵涉到古代训诂、音韵、语法、修辞、校勘以及古代的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出错。编辑要熟练掌握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要对原文字斟句酌,读通弄懂,只有弄明白意思才能正确标点。在标点时,要联系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原文的文体特点和结构特征来综合考虑,遇到读起来感觉不顺畅或者别扭的地方,千万不要轻易放过,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错误。下面举几个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标点错误的例子:1.王敬夫将填词,以厚赀募国工,杜门学按琵琶三弦。习诸曲,尽其技,而后出之德涵,于歌弹尤妙。每敬夫曲成,德涵为奏之,即老乐师毋不击节叹赏也。(明 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2.元人院本《狮吼记》,演陈故事。内有《变羊》一出,乃本妒记。京邑士人妇大妒异常,以长绳系夫脚。夫密与巫妪计,以绳系羊,妇自咎悔,誓还复本形云云。与院本关目略同,见《艺文类聚》三十五人部引。(任二北《曲海扬波》)例1中,“习诸曲,尽其技,而后出之德涵,于歌弹尤妙”费解,仔细分析,原来是断句错误,当断为“习诸曲,尽其技而后出之。德涵于歌弹尤妙”;例2,“妒记”乃南朝宋虞通之所作书名,当加书名号。避免这些错误,要靠编辑的知识积累、文言语感,更要靠编辑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再如句末标点。大型古籍由多人协调配合完成,很容易出现混乱。如:1.岂可以院本等类,与当时盛行之传奇同日而语哉?2.近于词则词,近于曲则曲,岂有异理哉。3.虽然,彼固有樊笼在,有缰锁在,则岂奈之何哉!以上3个例子均出自《曲海扬波》,都有“岂”字,句末都是“哉”字,显然都是反问句,但句末有的用句号,有的用问号,有的用感叹号,不够统一。标点版的古籍主要是给初学者看的,如果体例不统一,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标点的作用,也让读者无所适从,编辑需要格外留心。

整理古籍很不容易,编辑大型的古籍整理图书更是繁杂、辛苦。编辑要具有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养、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古籍编校精当,经得起检验。“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同时责任也是重大的。肩负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担,我们编辑怎么可以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呢?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Z].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令(第8号),1997.

[2]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黎洪波.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2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蒋鸿程.编辑作者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 任二北.曲海扬波[M].北京:中华书局,1940.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快速认识触摸屏与PLC的关系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