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词中的“渔村”情结

时间:2022-10-21 11:32:08

摘 要:郑板桥词作不多,但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渔家词”虽只是其词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郑燮用有限的词句描绘了理想中的渔村生活、塑造了典型的“渔舟”意象。现实中的板桥困顿于“宦场”,“换鱼买酒”是词人心灵的寄托,理想的生活。

关键词:郑板桥;渔家词;渔舟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1-01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仕途不显,但艺术造诣颇高,他的诗书画被人称为“郑虔三绝”,其词更是绝妙一时。板桥词流传后世仅七十余首,题材内容却十分广泛。“渔家词”在板桥的词作中占有相当一部分,且较有特色。现实生活困顿难捱,恬静悠然的“渔村”、“渔舟”便是他的心灵栖息之所。

一、最美渔村之景

板桥词中涉及到渔家生活的词有七首,诸如《渔父・本意》《渔村夕照》《菩萨蛮・宿千科柳》《瑞鹤仙・渔家》《潇湘夜雨》《满庭芳・晚景》《瑞鹤仙・酒家》等。这些词虽不及板桥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但其内容足以表现他对渔村生活的歌颂和向往。所列前四首是典型的“渔家词”,郑燮通过对渔村、渔家、渔舟、渔娘等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恬静淡雅、自然舒适的渔家生活图画。

板桥共有两首题为“本意”的词,其中之一就是《渔父・本意》。所谓“本意”,即词的内容与词牌大致相关,《渔父・本意》是一首描写渔村春天美景的词:

“宿雨新晴江气凉,湿烟初破柳丝黄。才上巳,又清明,桃花村店酒瓶香。

漠漠海云微漏日,茫茫春水渐盈塘。波澹荡,燕低昂,小舟丝网晒鱼梁。”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雨后渔村生活风俗画。夜雨之后,柳条抽芽,江水盈堤,在“上巳”、“清明”等传统节日之际,渔民们正准备晒网打鱼。词人将单调《渔父》用为双调,加上“漠漠”、“茫茫”的叠词运用,整首词更添回环之感。

《渔父・本意》描写春日渔村之景,而《渔村夕照》和《宿千科柳》则恰好描绘了渔庄的秋日晚景和丰收的喜悦,秋日的渔庄有“山迥暮云遮”的微冷,也有“岸上打场声”的闹热。

可惜这三首词都只从一个侧面来描写渔村之景,没有真正的展现渔民生活的风貌,《瑞鹤仙・渔家》[1]165正好添上了这一笔:“羡渔娘风味,总不施粉,略加梳洗”可见渔娘的纯洁质朴之美;“美利,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鲤”可见渔家水产丰收之景;“并携来一瓮谁家美酝,人与沙鸥同醉”可见渔郎逍遥自在之态。如此,渔村生活才算真切。

郑板桥出生在扬州兴化,对水乡生活的描绘自是信手拈来皆成妙语。其渔家词语言都清新质朴,平实恬淡;手法上也多用白描,直抒胸臆。这些特点表明板桥词与诗文风格相通,皆为真气、真意、真趣。郑方坤《郑燮小传》有言:“然其诗流露灵府,荡涤埃,视世间无结不可解之事,即无梗咽不可道之词。”此评价亦适用于板桥之词。郑燮将绘画艺术移至词中,使词具有了“图画性”的形象美,色彩美。他将渔村美景用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郑板桥将渔村生活表现的如此美好,只因他生活在困顿之中。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最高只做到县令。“兼济天下”的心愿无法达成,“独善其身”的最佳选择就是淳朴的渔村。这是郑板桥心中无挂碍的自由天地,他将理想的各种美好都赋予此。郑燮出生于落破的书香门第之家,未体验过真正的渔村生活,因此在词中他忘了渔家也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只写捕鱼换酒之乐,未见渔民被索租剥削之苦的“渔家词”难免会因太过理想化而趋于单调。

二、最奇渔舟之象

“渔舟”是扬州等地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渔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郑板桥仅有四首渔家词,但他却在其词作中对渔家的代步工具“舟”给予了特殊的关照。据统计,板桥词中“舟”的意象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了18次。诸如“小舟”(《渔父・本意》)、“渔舟”(《渔村夕照》)、“画船”(《洞庭秋月》)、“孤舟破艇”(《贺新郎・答小徒许樗存》)、“鸭嘴船”(《唐多令・思归》)等。归结起来,这些“舟”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渔舟、孤舟征帆、彩船。

渔舟是渔村生活的典型标志,板桥词中“渔舟”意象至少出现有七次。“篷背声喧,渔人稳卧客人叹。”(《潇湘夜雨》)、“几点渔庄雁户,为风波钓艇都稀。”(《满庭芳・晚景》),列举一二,便可知板桥的生活环境及内心的追求。“舟”是古代文人士子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道具”,古之范蠡功成之后泛舟游于五湖的悠然想必就是文人的普遍追求。

“孤舟征帆”主要出现在郑板桥抒发个人情感、咏史怀古的作品中。“十载名场困,走江湖盲风怪雨,孤舟破艇。”(《贺新郎・答小徒许樗存》),充斥着科考困顿的苦闷和内心无依的痛苦;“王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石头城》),窥见当年战争盛况,如今却是空城一片,事过境迁,感慨万千;“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劳劳亭》),离别悲歌,受名利之累,心中郁结莫过于此。在这些词中,作者的孤苦无寄之感外化为“孤舟破艇”,漂泊无依是全部的内容。

画船是扬州地界富商、贵族等奢靡生活的标志性物件。郑板桥对这类生活是极为了解的。“彩船春泛,四座名姝”(《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是感叹青春不再,乐极悲也;“剩野人破舫斜阳,闲收菰米”(《瑞鹤仙・帝王家》)是嘲讽,本为富贵的画船、楼船,而今一变“破舫”,对帝王世袭制的批判一目了然。

“吴地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乡的船文化是江南的特殊符号。郑板桥的词中用这种江南独有的文化符号来承载他的内心世界,“买酒将鱼换”的渔村生活他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但很明显,无论“渔舟”的名称如何变换,它都是郑板桥半生劳碌的心灵中最美好的停歇之所。

三、自比“渔父”而不得

无论是“渔村”还是“渔舟”,其实都是“渔父”的代名词,这才是板桥所真正要表达的心志。《楚辞补注》中渔父劝诫屈原有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见,渔父是一位智谋之士,他对“高洁独立”的理解比屈原更为深刻。渔父从俗世的角度考虑,劝屈原审时度势,清世浊世都为我所用,这样才自由无拘束。只是,古代士子多和屈原一样,渴望遇到贤明的君主,渴望得到重用,一旦十年寒窗换来的是“不得志”的时候,大多都会有“出世”的想法,而现实是他们无法摆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为此他们极为痛苦。郑板桥也是如此,无法像渔公那样做到心灵上的无拘束,所以他只好借助于“渔舟”、“渔村”等形象来表明自己的理想,纵然不能做到渔公那样睿智,也要把心中的渔公生活描绘得最好。

郑板桥的词风接近阳羡派,他是一位“以关心民生疾苦著称的作家,学习《诗・豳风・七月》的表现手法,写有〔满江红〕(《四时田家苦乐歌》)四首”,他的词中不乏关心民生之作,为何“渔家词”却写得如此美好甚至有点脱离现实呢?只因他自以渔公作比,把自己的“出世”理想全加注在了这短短的“渔家词”内。渔村生活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渔舟是他想象中自由的停歇之所,闲适而睿智的渔公,是他理想中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郑板桥集[M].吴泽顺编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12.

[2]朱惠国,刘明玉.明清词研究史稿[M].崔海正主编.济南:齐鲁书社,2006.8:223.

[3]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4:96.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0.

[5]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12.

上一篇:雪域灵音(组诗) 下一篇:“以人为本”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