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和重心前移建柏内驱性的有效课堂

时间:2022-10-21 08:10:39

基于阅读和重心前移建柏内驱性的有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与实践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前阅读方法,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实现教学重心前移,从而构建起具有内驱性特征的有效课堂。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前移;课前阅读;学习能力;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已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所涉及因素非常多、非常广。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补漏,从而导致教学重心后滞。要进行有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做到使教学重心前移,充分利用课前阅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实现起到增益效果的作用。

一、阅读时间前移,构建课堂有效性途径

何谓阅读?笔者认为,阅读就是借助语言载体对语言承载的事物进行还原和由言及意转换,并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基于此,课前阅读就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程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目标和针对性就更强。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阅读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下~节课上课前进行检查,让学生形成课前阅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前阅读的方法,可以出份课前阅读提纲,将最基础的用语、概念和问题列出,上课时检查学生的解答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讲或讨论。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效益才能够提升。

课前阅读是学生上课前进行的自学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这一过程的认识理解还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对学生课前阅读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课前阅读方法。例如,有的学生课前阅读的方法类似看小说或翻漫画一晃而过;有的学生则用阅读语文和英语的方法来读化学,不注意将现象与概念、规律联系起来,达不到课前阅读的实际成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课前阅读效率

课前阅读是预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1.课前阅读的作用

课前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听课的起始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高听课的目的性。课前阅读不仅对新课内容达到了初步领会,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和紧张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即时消化吸收。(2)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学习前移让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了解,课堂上教师板书的内容,哪些教材上有,哪些是教师补充,就能一清二楚:记笔记时针对性强,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教师反复强调的关键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专心听讲和思考。(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独立学习、独立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课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办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2.课前阅读的方法

课前阅读的基本方法是:粗读、细读、练习和小结。第一步,粗读。从标题开始,通览全节,了解本节内容有哪些新的概念和规律,并注上适当记号,这一环节不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第二步,细读。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边读边找,找出新知识点到底新在哪里,新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概念定义等是怎样引出和验证的,将知识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关键等直接批注或记录在空白处,并且要瞻前顾后,仔细地想一想,新旧知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如果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不好,便要查阅补习旧知识,为掌握新知识铺平道路。第三步,练习。先阅读课后练习,依据这些练习和阅读情况,在教材中寻找直接或间接的答案,完成后还要针对练习进行检查,看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做到练习与阅读有效结合,提高阅读质量。第四步,小结。在认真阅读教材基础上,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理清教材提出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对理解不透彻或通过努力也弄不明白的问题(不明确的阐述,不理解的推论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等)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注意力更集中。

三、编拟阅读提纲,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课前阅读提纲是学生看书阅读的依据。阅读提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熟悉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情况下,精心编拟的问题,一般要有目标性、启发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1.目标性

编拟课前阅读提纲是实施课前阅读的关键。对具体学科来说,编拟提纲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去拟订阅读提纲,提纲中所设置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指向,要给学生课前阅读以明确方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阅读,任务明确、目标清楚,能大大提高课前阅读效果。

2.启发性

编拟阅读提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有思考的可能性,坚持“跳一跳够得到”原则,学生只有估计自己能够得到时才会去跳,标准太低,当然也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要在学生心中造成悬念,唤起动机,激发兴趣,设置问题要巧而有趣,难而能思,精而知深。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首先就有课前阅读的冲动,而要正确回答问题,还须在认真阅读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学生在认真阅读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稍一点拔,学生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从而起到深刻理解问题本质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的目的所在。当然,课前阅读提纲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纲编写都按节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提纲中要提出与旧知识有联系的思考题。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学科基本结构,并与发展学生智力统一起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

3.层次性

课前阅读提纲的编拟要有层次性,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同时,课前阅读提纲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就像学海中的航标,有它学生就不会迷失方向。教师可分层次设置问题,且由易到难,层层引向深入,对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上一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视角、领导和推进 下一篇:让美术教学也能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