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1 07:37:01

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 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本文探讨了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对策,详细阐述了高素质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重基础、、强化培养激励机制和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氛围是今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培养质量 创新能力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快速增大,近几年来我国硕士生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十年扩招了一倍多。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有了很大的滑坡,从西安的几所大学来源来看,有来自重点院校,也有来自普通院校、三本,更有甚者还有来自专科院校的专升本生源,面对基础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如何在硕士阶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中的当务之急。而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与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培养模式、培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1 研究生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从广泛意义上意思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的发展过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完成课题等环节中,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当前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研究生持续扩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规模从当初在校硕士生15万人,博士生4.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1.7万和6.7万。大部分研究生考研的目的不再是攀登科学而是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并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学术风气浮躁。此外,持续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上无法得到应有的指导,整体科研水平急剧下降。

2.2 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我国数千年的旧文化体系,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唯“理”是从。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很多研究生习惯地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用批判的眼光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只能以既定的规则来解释问题,而不擅长通过新的问题思考旧有规则的不合理性,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

2.3 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选拔上采取的是“严进宽出”,同时从各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来看,大多数的试题还是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很少有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题目,入学复试阶段基本上走形式,未能客观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从而导致选拔了一大批应试型研究生,这些学生善于考试,但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3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为保证硕士生将来能从事一定的创新研究工作,理论学习是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上,我们应坚持“重视知识与能力,强调创新与协作”的宗旨、强调(下转第37页)(上接第35页)课程与论文并重的原则来培养研究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课程学习为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知识是能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则是获得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手段,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而成。

3.2 高素质的导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创新是一种能力,仅仅依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具备广阔的视野,而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导师的,导师须从以下三个环节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进行锻炼和实践:(1)课程设计,就是学习完某门课程后,导师可以命一些有扩展空间,甚至可以是公开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查阅大量的文献,写出一个有深度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2)课题研究,就是围绕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课题,将学生引领上路,并筛选出对他们有意义的问题,确定好科研选题后,然后让学生下功夫深入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导师及时给予指导,并和学生共同攻关、多交流,往往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得到一些创新的结果。(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研究生可了解到本学科前沿,可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并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会独立思考,这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起好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激励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许多学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了奖助金,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费用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研究生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不好的学生抓紧了学习,基础好有能力承担一部分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从一入学开始就能加入到导师的课题中,并开始动笔写小论文,但是仅仅靠奖助金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以培养创新能力的科技活动;允许、鼓励并支持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对学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奖励,通过以上各种激励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绝不会因扩招而下降。

4 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维.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5-26.

[2] 宋晨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6):47-49.

上一篇:探究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