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档案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1 07:31:48

浅谈档案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不断完善与强化,使其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正式对于信息化需求的完美体现,如何有效的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以便更好的在档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了当今档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档案信息的发展不仅仅要充分考虑档案信息的资源化,还要考虑到档案对于自身的管理,数据库的安全设立是保证档案管理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对此文章主要针对档案数据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档案数据库;档案分类;研究分析

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的本体管理为基础,兼顾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发展的需要,将包括档案实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数据集合。在长期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已经证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的最佳方法,在数据冗余度、管理效率、数据完整性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事实上,档案数据库是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组件,是档案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1 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档案管理是针对于档案分类而言,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档案信息的管理规范化,流程分类的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形式多样且复杂多变,所以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档案的分类,划分。将不同的档案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可以从大的方向向小的方向逐渐分类区分,再从小的方向进行细致的分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仅仅能够将庞大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划分和管理,还能够为日后的查询奠定基础。

传统意义上将档案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标准进行的,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和界定。也有一种方法是将档案按照时间,保存时间的长久进行有效的合理分类,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有效的针对事件存储的时间对档案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强调的是一种以现实为基准的生态分析,更加贴近于事实的本身。现实来讲,这种分类方式是一种归于全宗形式的原则分类,有助于了解档案的整体发展内容,这也是有别于数据库管理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某种程度上将,传统的分类方式与现代的分类方式所说不同,但两者之间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能被取而代之。

2 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加强改革。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档案数据的管理。计算机作为未来发展建设的主流,在整个信息化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档案信息化的出现更加说明了数据库建设在档案中的作用。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都是通过纸质媒介进行记载,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档案管理人员很容易因自己的失误而出现档案登记错误等现象,这将严重影响档案的使用。不仅仅工作效率差,而且还容易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说明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的同时,也要针对档案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的使用能力。避免因操作人员失误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影响档案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将占据主导地位,档案将越来越规范化。数据化技术将在档案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体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中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

3 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4 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全宗理论是在档案集中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是随档案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全宗理论的确立,对档案室、档案馆档案的管理,有重要的组织作用。全宗理论发展的历史,是与档案整理的不同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在数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将全宗理念应用于其中,这样不仅仅能够促进数据库的发展,而且对于管理者来讲也将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数据的集合不仅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更加能够有效的提供工作效率。

5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

电子文件,顾名思义与传统的纸质媒介文件不同,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对资源的一种整个,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对于数据管理进行了合理的使用,可以利用数据最基本的元素对象建立一定关系的数量图表对档案进行管理,严格意义上,这种电子呈现方式更能简洁明了的对档案进行查询搜集,在数据库进行建立的同时,可以利用一定的信息软件技术,这样能够更加合理的保存档案数据。

参考文献

[1]张辑哲.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2]戴维・比尔曼.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M].王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新的发展方向探析 下一篇:黑龙江垦区城镇社会养老服务绩效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