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引导

时间:2022-10-21 07:29:01

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引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所采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机会,善于创设“导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环环相扣,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保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保持较高的兴趣并专心思考。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先让学生看题发问。学生们纷纷提问:什么叫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么求最小公倍数?学习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然后我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们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发现,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们兴趣盎然,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且创造性地给予了解决。

综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首先应把良好的问题情境铺设好,再把精力用在导学上,使学生完全在主动中探索,在寻找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问题。整节课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

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新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激发创新思维。

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想获得数学知识,就要有参与的动机。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品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英国数学家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从创新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思维方法是萌发创造力的内因。教师应认识和遵循创造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克服定式思维,养成一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关于“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材中只介绍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一种方法。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另辟蹊径,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分子相除商作分子,分母相除商作分母”的分数除法法则。得出法则后,学生在操作时又遇到新问题:当被除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不是除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倍数时,不知该怎么算。于是我再次鼓励学生思考,学生也再次解决了问题。

只有一次次地提出问题、一次次地解决问题、一次次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应当适时地渗入评价信息,引导学生议中评,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四张数字卡片9、2、6、1,从中抽出两张组成两位数,这些卡片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分别是( )”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的学习,信赖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彼此交流、互相评价。

师:先想想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再数数共有几个?

学生各自在纸上填写,并议论纷纷。

生1:92、26、61;

生2:29、69、19;

生3:62、96;

生4:16、91、21;

生5:12;

……

反馈时,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彼此评价,交换意见,最后确定答案。

师: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出这些两位数呢?把刚才的答案有序地排一排。

学生经过讨论甚至辩论后,他们个性化的思维火花四处碰撞,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而后,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并推荐出有代表性的结论。

引导学生“议中评”时,一定要体现自主和平等意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以激活他们思辨灵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有效、可行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设现实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不容忽视 下一篇: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换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