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马蹄”

时间:2022-10-21 07:18:07

唐代诗人笔下的“马蹄”,很值得品味。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似乎让人们听到了骏马欢快的铃铛声。将军那英姿飒爽的豪迈气概也随即洋溢了出来。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马蹄”虽小,但特别能传神,因而引得诗人们偏爱。

同是写“马蹄”,侧重点却不同。孟郊突出“疾”,王维突出“轻”。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同,所骑马的步态当然有所差异了。

再多读一些唐诗,你就会发现:同是写“马蹄”,写法差异却很大。

请看白居易笔下的“马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并没有把笔墨用在“马蹄”上,写马踏青草。而是把着力点放在草上,写浅草刚好遮住“马蹄”。使读者立刻想象出一匹站立湖边、悠闲啃草的马的形象,悠然闲适之感油然而生,主人公游春的恬静心境也就被自然而然传递出来。

可以说,这是白居易独具匠心的写法。孟郊、王维直接写“马蹄”,属正面描写;白居易间接写“马蹄”,属侧面描写。有时,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下面两首送别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别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这首诗就是使用正面描写,把“马蹄”写实了,无力调度人们去想象,人们充其量只能想象到李判官别离的一人一马,只能从青青草色中感受诗人与李判官之间的离情别意。

可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马蹄”描写进行了刻意的构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句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无一处着“蹄”字,却产生了远远胜过着“蹄”字的艺术效果。你看:“马行处”写的是绵延向远方的一串“马蹄”印,使人想象出骑着马的武判官一深一浅地踏雪前行着。“空留马行处”又使人想象到诗人伫立在山口,目光跟着友人走。在看不见友人的时候,无可奈何,只得呆呆地望着友人“马蹄”留下的足迹,真挚的情谊也就蕴于其中了。

有别于白居易的是:岑参使用的侧面描法,着力突出“马蹄”留下印迹所产生的效果。这蹄印让一名诗人呆呆相望,不忍离去。

细细品读,你就会感到:唐诗里的“马蹄”,实在是藏有无穷的意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临北中学]

上一篇:记一次遇险 下一篇:背负起地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