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范文

时间:2023-03-17 23:35:34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1篇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代的蘅塘退士。他的序言说: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种,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里最主要的意思是,要选得精,不要“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本来,“全唐诗”所收,共有四万多首,现在选出来的还不到千分之一,势逼着也非极力求精不可。他这个目标,大致是达到了的。可以这样说:他没有选的,好诗还多;他选了的,坏诗几乎没有。要增补,尽有可增;要删削,简直无从下手。今后倘再选唐诗,便会发现,“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差不多每篇都是迥避不了,抛撇不掉的。“唐诗三百首”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在这里。

其所以能选得这样精,因为他的方法是“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是以社会的承认、历史的考验、公众的批准为标准;不像那些名家名选,主要是以自己的文艺观点和趣味为标准。他这样选出来的许多名篇名句,原已渗入社会文化生活当中,成为广泛的、习用的成语、典故、格言等类,人们一度了解了,运用了,便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他自信,能“俾童而习之,自首亦莫能废”。我们的确看过,一些白发老诗人,一生读了不少诗,可是闲常吟咏的,依然是儿时从“唐诗三百首”里面读熟了的。

可是,远宗李白,而更瑰奇,近绍韩愈,而更雅丽,以其独创的境界下开晚唐的李贺,竟一首也没有入选,这却是难解的事情。谁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大诗人,竟一首“脍炙人口之作”之“尤要者”也选不出来。不问可知,是他的诗风太不合编选者的意了。足见前面所说,以社会、历史、公众为标准,不以自己的观点和趣味为标准,也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这么说的罢了。

另一个好处是,选录的比例,大致符合诗人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入选诗人77人,所选诗294题,310首,后来四藤舍本又补了3首。被选了30首以上的,杜南一人;20首以上的,王维、李白、李商隐3人;10首以上的,孟浩然、章应物、刘长卿、杜牧4人;5首以上的,王昌龄、岑参、李颀、自居易、卢纶、柳宗元、张祜7人;3首以上的,韩愈、刘禹锡、温庭筠、元稹、强九龄、高适等11人;两首以下的,常建、元结、孟郊、沈期等51人。

看来编选者很注意全面,要尽量反映出每个诗人一切方面的成就;也很严格,不管哪个诗人,哪一方面没有独特成就的,这一方面就一首不选。越是大的诗人,有成就的方面越多,就要多选几首来代表它们。所以,入选诗篇的多少,自然成了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高低的标识。例如温庭筠,主要成就本不在诗,而是在词。但专就诗而论,他的七律中纯然晚唐风格的,同李商隐的合起来看,固足以见这一派之全,分开来看,代表性却不大。倒是他的五律,和七律中的偶然几首,有盛唐气象,于晚唐别开生面。还有他的七绝,与李商隐的七绝虽同为晚唐风格,可是以清丽芊绵胜,与李商隐的郁顿挫,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因此,就选了他的一首五律,两首七律,都是盛唐风格的,一首七绝,晚唐风格的;而那些晚唐风格的七律,则一首未选。又如韩愈,虽是鼎鼎大名,一生作的诗不少,而且开了一派,可是他的成就,主要在于诗的散文化,特别表现在七古方面。因此,就只选了他的四首七古,

全是典型的散文化的诗,其他一首未选。这些地方,都非常有眼光。

当然也还有不妥之处。显明的例子是自居易,他入选的是一首“长恨歌”,一首“琵琶行”,五七律绝各一首,总共六首。这六首是好的。可是,历来论者都很看重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却一首未选。又如,素以“效寒岛瘦”著称的孟郊和贾岛,入选的两首五言古乐府和一首五绝,虽然也都是名篇,却既不甚瘦,也不甚寒,很不典型。把这些例子同李贺竟一首没有的例子联想一下,又可以悟出,编选者所重视的大致是“盛世元音”一类;“新乐府”、“秦中吟”的忿切,效、岛的寒瘦,李贺的奇丽,所以都在所不取了。便是杜甫的三十多首中,“北征”、“村”、“同谷七歌”、“三吏”、“三别”这些惊心动魄之作,也一首都不在内。有人说,“唐诗三百首”是以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为底本的。我看,至少可以说,蘅塘退士的诗学见解是属于沈德潜一派的。沈派诗学好处在“稳”,坏处在“庸”,这也是读“三百首”时可以注意一下的。

但是,按照历来将唐代诗歌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的说法,则盛唐气象无论如何是唐诗最高的境界,因此,沈派诗学表彰盛唐的功劳,是不可没的。“三百首”的编选,突出盛唐,也应该承认是一个优点。

卷一,五言古诗(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71%强,以诗篇输,占70%弱。卷二、三、四,七言古诗及七言东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58%弱,以诗篇论,占76%强。卷五,五言律诗当中,以诗人论,盛唐 占22%强,以诗篇论,占46%强。卷六,七言律诗(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7%强,以诗篇论,占46%强。卷七,五言绝句(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3%强,以诗篇论,占43%强。卷八,七言绝句(附乐府)当中,以诗人论,盛唐占30%,以诗篇论,占32%弱。

上述盛唐在各卷中所占的百分比,本来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并非编选者有意加多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他选录中、晚唐,也特别多选他们有盛唐余风的篇什,如前举温庭筠的例子即是。关于李白与“盛唐气象”的问题,目前正有争论。有些青年同志不知道“盛唐气象”是怎么一回事。我想,空说是说不清的,倒不如找一本“唐诗三百首”来,先从李白、杜南、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高超、崔灏……这些盛唐诗人的诗篇中,进一步从整个选诗标准中,实际地去领会。

初、中、晚三期诗人和诗篇在各卷中所占的百分比,为了节省篇幅,不列举了。但可以说,所有这些百分比,表明“三百首”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对各个时期实事求是地估价,而不是平均地照顾。

例如初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序幕或前奏,本身的成就本来远逊于以后三期。但四杰和沈、宋在五律形式的完成方面,有着不可抹煞的贡献。因此,就只有五律一卷里面,初唐诗人占有14%弱,诗篇占有7%强;而其他各卷当中,有的只有一人一首,有的一人一首也没有。

又如中、晚唐,一般来说,成就是赶不上盛唐,但在绝旬方面,却有独到之处。因此,中唐诗人在五绝一卷里面,占到46%弱,诗篇占到43%强。晚唐诗人在七绝一卷里面,占到37%弱,诗篇占到43%强。这些百分比,都比同卷里面盛唐所占的高,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唐诗三百首”是供教人作诗之用的,所以体例是分体,而不是编年。既分体,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不能机械地、平均地照顾各个时期。所以,把这办法说成优点,是在分体的前提之下来说的。但如果射论到体例的问题,那么,分体的体例,肯定是不好的,这个办法从而又成了缺点了。好的体例是编年,可以知人论世,可以看出文学本身的历史发展,可以不至于把不同时期同一体裁的文学放在一起来忱,结果总会题低了较前时期的文学的成绩。即如所谓初唐,约自高祖武德至容宗先天,包括了七世纪初至八世纪初的约一百年。这么长的时期,在“三百首”里面竟只有不到十首诗,显得多么贫乏可怜!其实这是冤枉的。就因为分体编排,人们总不免拿着盛唐的标准来衡量初唐的缘故。倘把梁、陈、隋以至初唐的诗,不分期而分体地编辑起来,初唐的标准又何尝不可以把梁、陈抹煞得一片空白呢?

把以上所举一些重要的优点和缺点放在天平两端,我看,下沉的还是优点一面。我敢向青年同志们推荐,这个选本作为今天学习古典诗歌的读本,还是适当的。当然还希望有更好的出来,代替它。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2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酬”唐诗三百首美不胜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唐朝之景,映入眼帘,唐朝之音飘然入耳。

夜晚,我住在小茅屋中,冷气袭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我忙拿起“青蓑笠,绿蓑衣”套在身上,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由于“向晚意不适,”我不访“驱车登古原,”来到古原,我“举头望明月”不禁想起“小时不识月,忽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漫无目的朝前走,看见了南朝四百八十寺,数来数去,却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百无聊奈的坐在草地上,忽然听到阵阵笛声“此夜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收息,我顿感“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未得几回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赶忙“松下问童子,小学五年级作文《作文游《唐诗三百首》》”他却天真地答道“师父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又“借问梅花何处落?”“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天以蒙蒙亮了,我朝杏花村走去,那里“桃花近日随流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啪”“啊!”

正当我朝杏花村走去时,爸爸一手拍在我背上,痛得我大叫着醒来,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看到了五雷轰顶的爸爸。四目相对,我睡意全无,“TMD,都十点了,日上三竿你还睡!快起来!”“河东狮吼”光临我家——我惨了。

初一:蔡蕊霞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3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酬”唐诗三百首美不胜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篇。”唐朝之景,映入眼帘,唐朝之音飘然入耳。

夜晚,我住在小茅屋中,冷气袭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我忙拿起“青蓑笠,绿蓑衣”套在身上,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由于“向晚意不适,”我不访“驱车登古原,”来到古原,我“举头望明月”不禁想起“小时不识月,忽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漫无目的朝前走,看见了南朝四百八十寺,数来数去,却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百无聊奈的坐在草地上,忽然听到阵阵笛声“此夜曲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收息,我顿感“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未得几回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赶忙“松下问童子。”他却天真地答道“师父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又“借问梅花何处落?”“牧童遥指杏花村。”此时天以蒙蒙亮了,我朝杏花村走去,那里“桃花近日随流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啪”“啊!”

正当我朝杏花村走去时,爸爸一手拍在我背上,痛得我大叫着醒来,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看到了五雷轰顶的爸爸。四目相对,我睡意全无,“TMD,都十点了,日上三竿你还睡!快起来!”“河东狮吼”光临我家——我惨了。

五年级:黄瑞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4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跟着李白,我来到了《唐诗三百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象。我紧接着来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霎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远远望去,数来数去仍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只好和那里的老百姓斜风细雨不须归。雨停后,独坐幽簧里,忽听得弹琴复长啸。想得知这音乐的来处,便松下问童子。谁知,深林人不知,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才知山外青山楼外楼。人间居然还有如此天外仙境。哪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里也是无边光景一时新。如果你向晚意不适,一定要夜宿建德江,那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东烟台莱州市莱州市双语学校初一:蔡蕊霞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5篇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m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6篇

我的父亲金性尧是个纯粹的读书人,他幼年时代就读于私塾,青年时代曾与鲁迅先生有过书信来往,并校勘过《鲁迅全集》,编辑《鲁迅风》周刊,后又主编《萧萧》、《文史》杂志,蜚声文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编审。

父亲毕生爱书、读书、写书,耄耋之年犹笔耕不辍,著作有《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清祸录》、《清代宫廷录》、《伸脚录》、《饮河录》、《不殇录》、《一盏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等。2009年出版有《金性尧全集》九卷,2013年继出有《金性尧集外文编》四卷。

《唐诗三百首新注》是父亲晚年著作中的扛鼎之作,兹引父亲生前工作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的悼念文章中语:“浅蓝底色,深蓝图案的封面,是如此的素雅,一似先生的为人,恂恂然,蔼蔼然。然而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本看来不起眼的小书,竟不胫而走,二十余年间,境内境外,一刷再刷,累计印数已近三百万之巨。这在古典文学读本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说性尧先生这本书‘沾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绝不为过。我算是个研治唐诗的学者,而案头,这本小书一直与许多艰深的理论著作并列。”

父亲去世以后,我曾经收集整理父亲的遗著,也略知晓一些该书当年的策划缘起以及写作背景,这里仅依据部分父亲的日记及回忆文章,略述一二:

1978年年底,父亲因我需从江西农村顶职回沪而从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古籍社”)退休,但仍为古籍社返聘,工作一仍其旧,依旧审稿及策划选题等,其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1979年3月下旬,父亲随同时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的陈落赴昆明出席《中国历代文论选》学术会议,会上吴组缃先生在谈到中国古典诗歌时,曾说:“我很想编一本唐诗选本,但总觉得不能超过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吴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前辈,他这话自是谦逊之词,却也使父亲当时灵机为之一动。

时“”刚结束,百废待兴,出版界正面临书荒局面,读者们渴望精神食粮正像嗷嗷待哺的灾余饥民;但另一方面,虽天醉已醒,而风声鹤唳,余悸在心,所以出的书也力求平稳光滑,父亲认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恰好顶得上这个差使,于是便向同去的陈落提出,他一听,便说:“哦!这倒可以考虑。”第二天,父亲在走道上碰到吴先生,又问他:“您说的那本《唐诗三百首》,我们想用白话文来注释出版,您觉得怎样?”吴先生立即回答四个字:“很有必要!”

回到上海不久,据父亲日记所载,4月27日起,父亲便着手进行注释加工。先是白天在古籍社审阅稿件,晚间在家注释加工《唐诗三百首》 ;到10月份时,因该选题已列入古籍社次年的出版计划,与社领导协商后,便上午赴社办公,下午在家注释加工,直至夜间12点,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方才就寝;这样日以继夜地赶到11月30日,已将唐诗313首全部注释完毕,又经过三个星期的通读一过,接着撰写前言,终于在1980年元旦次日,由我携送手稿至古籍社。古籍社也颇为重视该书,整个出版流程一路绿灯运行,当年的9月18日便见到了第一本浅蓝底色、深蓝图案封面的《唐诗三百首新注》样书,父亲自然欣喜不已。

在注释加工《唐诗三百首》的整个过程中,父亲得到了当时社领导和老同事、老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在《两本三百首》一文中道:“回到上海不久,随即着手加工,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蘅塘退士生平,应当让读者知道些。我只知道他的原姓名为孙洙,其他便不甚了了。《中国人名大辞典》就没有收录,新版的《辞海》中收了,但很简单。论理孙洙是够不上登《辞海》的,《辞海》所以收录,还是爱屋及乌,纯然为了《唐诗三百首》影响很大的缘故。后来多亏道静兄(指胡道静)的力量,才抄来了《梁溪诗钞》和《名儒言行录》中有关孙洙的简史。我又问道静兄,最早的《唐诗三百首》刻本是哪一年代?他说已经无法查究了。”

父亲对该书的注释是在曾惊秋肃之后,所以执笔时还是有些瞻前顾后、欲说还休的拘忌。“有一位朋友看了书中的唐玄宗小传,便说写得太简庸。这意见是对的。我在写小传时,原想加这样几句话:早期雄才大略,奠定开元盛局,晚年宠信杨贵妃、杨国忠、李林甫等,导致国政败坏,两京沦陷。这些话虽还平允,却不新鲜,前人对玄宗的评价大抵如此,即史家所谓‘天宝夺明’,宋人郑獬《明皇》中的‘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原注:‘一笑’指《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句。其实杨贵妃也是牺牲品。她固然有自己的过失,但别人对她的过失更大些。)两句,就很为人传诵,可是踌躇之余,觉得还是不写为宜,似也可看作‘得失寸心知’的别解。”

尽管这样,父亲在为此书加工时的轻松自在的心情,却是未曾有过,最显著的便是对李白和杜甫的论评:“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星。一个是天马行空,一个是苍松拔地,对他们的褒贬,原是学术上的仁智之见,例如西昆派杨亿就讥杜甫为‘村夫子’,这话并不是毫无道理,杜诗中确有些庸俗的作品,但如果就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衡量,就杜甫本人的品格来说,假使公道尚在人心,答案不难分明。当我把《唐诗三百首》中杜甫作品加工完毕后,一个几经万方之难,笔染民间涕泪,晚余多病之身的地地道道的儒家诗人杜甫,仿佛便站在月影星光之下。我在《古柏行》的‘说明’中说:‘蜀江水碧,丞相之树常青。伟大的诗人歌颂了应当歌颂的伟大的政治家(指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杜甫确实无负他这枝如椽之笔。’蜀汉的偏安蜀中,唐室的频遭颠荡,这些时代的特点使杜甫笔下的古柏形象具有化身性的性格。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象征着历史的先后承续,结合成我们民族的坚实的整体。对于‘伟大’这一词眼,我在写各家小传时,原是有所控制,防止泛滥,但用在杜甫身上,自问还心安理得。”

《唐诗三百首新注》的作者小传(包括“说明”)是父亲用功最深,也是最有见地、最有特色的部分,香港《大公报》1980年10月29日有陈宏《评三本〈唐诗三百首〉》一文评此书道:“而注者致力最勤的恐怕要算是它的‘说明’(包括‘作者介绍’在内)。这些‘说明’涉及的方面很广,有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的,有说明诗题和写作背景的,有提供参考资料的,有录述前人评语的,有谈意境的,有讲韵律的,都能做到因诗而异,不落陈套,读后令人感到有益有味。”

《唐诗三百首新注》1980年的初版,为“”揖别不久的读书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使唐诗这一雅俗共赏的文学载体再次焕发青春,因此,该书不断重版,重印,很快就风靡海内外,赵昌平在为该书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版所作的序中道:“自道光年上元女子陈婉俊始,二百年间为孙洙《唐诗三百首》注释疏解者,无虑百家,而其中影响尤著者,允推性尧前辈《唐诗三百首新注》。是编始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十余年来,重印,重版,新一版,港台版,累计印数当达二百四五十万之巨,非特于中国古籍图书中首屈一指;即以今之所谓畅销书标准论之,亦称罕见;而畅行复能恒久,更属绝无而仅有者。或曰蘅塘退士为唐诗之功臣,则性尧前辈洵为功臣之功臣也。”该书还被清华、北大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 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得以更好地接受唐诗精华的熏陶。

今夏,该书又将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奉献给广大读者。所有这一切,亲爱的父亲,您在当年注释加工时是绝没有想到的吧!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7篇

当我三岁时,用稚嫩的双手捧起这本大大的《唐诗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拥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我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有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总之,唐诗在人们精神文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接着,一个个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韵诗在我口中荡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移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儿识月》带领我飞入梦幻之境,让我学会深思,让我在月明如水,皓月当空的夜景中漫游,领略诗人的无限魅力。

“车粼粼,马箫箫……”这便是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是我在十岁时认识的诗。在杜甫描写的大丈夫被捉去当负沉重的徭役和征战,只留下妻儿在家中悲伤地哭泣时,悲愤的心情从我心头涌起,我多么希望我当时能在诗中充当一名主要任务将那些兵卒赶走,让各家庭团聚起来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现实社会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乃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在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情致缠绵无限。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生死爱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现。那悲伤的爱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仰。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当今正确的说法。唐诗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第四初级中学七年级 陆泱霖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律诗;修辞;诗歌意境

诗,无论古体诗(唐朝以前格律不严的诗)、近体诗(形成于唐初,完备于中唐,格律较严的诗)、现代诗(形成于“五·四”运动至七十年代末的白话诗)、还是当代诗(朦胧诗),同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同志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凡是一篇(首)千古传诵的文学作品,都是高度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历代作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唐诗人崔颢的诗《黄鹤楼》与同时代诗人李白的诗《登京陵凤凰台》是《唐诗三百首》中最好的两首但究竟哪一首真正堪称为《唐诗三百首》之冠呢?为使对比分析方便,使读者一目了然起见,我先将二诗引录于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京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综观二诗的思想内容,均为吊古伤今的抒情诗。一个“愁”字笼罩全篇,同以感慨做结,且同用“使人愁”三字。但二人的愁绪显然不同,崔颢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却为奸臣当道,皇帝被蒙蔽挟持,贤者不得见而愁。由此可见,崔颢在登楼望远之际,情绪远不如李白积极。崔颢的愁,是消极的个人之愁。而李白的愁,则是积极的国家之愁,人民之愁。就这方面而言,李诗胜于崔诗。

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结构与表现形式上,是无与伦比的最典雅、最完美的诗体。为此,古人便以艺术价值最为完美的人体结构为喻,将全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联两句,一般要求总起,统领全诗;颔联与颈联四句,承接首联所开拓的意境,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铺陈写景,要求平仄谐调,对仗工稳;尾联两句,要求即景生情,画龙点睛,揭示题旨,补充或总结全篇。

崔诗和李诗在铺陈写景与对偶上,崔诗远不如李诗。崔诗的颔联不对偶,真所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不光是颔联不对偶,平仄也不很粘缀,没有完全脱离古诗的形式。后四句突然变成律诗,未免给人以非驴非马之感,似有初学写诗之嫌。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被许多人认为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佳篇呢?原因怕只是语言流畅自然,主题思想表达得比较明白,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适合大众的欣赏水平罢了。

坡曰:“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全诗四句的一半,余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晴川”、 “芳草”一联过渡到下文的感慨。而李白仅用一起两句就写尽了凤凰台,同时,过渡到下文的铺陈写景,在写景中,李白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古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既流露了诗人抚今追昔的吊古之情,也充分阐发了首联所开拓的意境,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尾联的感慨。

律诗中的对偶,绝不同于散文中的排比。上下句中,绝不容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崔诗由于起句不当,致使前四句中就有四处相同的词语出现,两处“黄鹤”,两处“白云”(据说,第一句中的“黄鹤”,原诗中为“白云”)。这样,语言上显得重复拖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律诗的音韵美。而李诗在这方面,真是美玉无瑕。

在修辞方面,崔诗仅有一联对偶,而李诗除用两联极其工稳的对偶外,还运用了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花草”,是吴国宫庭嫔妃、美人的代名词;“衣冠”,是晋国贵族人物的代名词;“太阳”,历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比喻奸邪之臣;“日月”,比喻贤能之臣。“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具体是指高力士、杨国忠之流蒙蔽唐明皇。“长安”,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国都,这里借代国家。由此可见,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之愁,是屈原。范仲淹式的忧国、忧民之愁。上述修辞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崔颢却因“日暮”,望不到“乡关”而愁。显然,崔颢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是一人一家之愁,这与李白忧国忧民的万人千家之愁,绝对不能够相提并论。

据说,在崔颢登黄鹤楼题诗后,李白也曾登此楼游揽。有人说,当李白看到崔颢所题的诗后,便有意藏拙,不敢题诗,只沉吟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此片言只语,便认为李白的诗才和诗均不如崔颢。而余则以谓,李白随口所吟的两句是互为因果的句子,“道不得”的原因,并非自己写不出,写不好,而是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的缘故。试想,李白与崔颢同是中唐诗坛享有盛誉的同时代诗人,如果李白题了诗胜不过崔则已,如胜过崔,而崔是“行履梢劣”之人,岂不伤了二人和气?李白没有题诗,并非“有意藏拙”,恰恰相反,正是他虚怀若谷的表现。也有人说,李诗有模仿崔诗的痕迹,据此断言,崔诗胜过李诗。关于这点,无须讳言,但余以为,只能评之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综上所述,李白的《登京陵凤凰台》一诗,作为《唐诗三百首》中七律之冠,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时代文艺出版社)

[2]《律诗规范及其辨析》(天津古籍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9篇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楚辞》、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沫的《唐诗三百首》最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版,对艺术特色的讲解甚为详切。今人唐诗选本较多,兹介绍两种:一是葛兆光《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唐诗282首,凡七十八家,选诗颇具眼量,小传、注释新见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诗500余首,按体例排列,注释简明,分析详备。

唐诗三百首范文第10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是我读起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还是会觉得有些语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齐齐哈尔市公园路小学五年级:王旭楠

上一篇:学生会主席竞职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宋词三百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