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棠梨意象

时间:2022-08-14 04:09:45

棠梨因独特的外形及深厚的内蕴特征,使人形成了开放性的理解,其不再是单一的物体和意象,广泛应用于诗歌中充当背景环境、反应现实生活、借景抒情等,形成多重意蕴含义,也成为诗人希冀政绩高升、有利于民的托物言志的重要象征对象。反差式的对比和延伸式的比喻是诗歌铺排记叙的重要手法。

棠梨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品貌不佳,但其根、叶、果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诗人或借其外形讽刺时政,或赞美棠梨花的美丽,或借棠梨比喻新的希望。有时因为棠梨三月开在山坡、野地和道路旁,与坟地和寒食相联系,它也表达凄凉之感。棠梨又名甘棠,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甘棠”作为文学美名,典出《诗经・召南》,唐诗中往往化用甘棠典故,或以甘棠代指地名陕州,或以甘棠代指官吏政绩,或以甘棠馆、甘棠城、甘棠宫为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棠梨亦有豆梨、杜梨、赤梨等别名。从棠梨意象观微,联系诗人情志和现实生活,不仅可以体现诗人远游、酬答的现实人生,更能表现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为官的政治诉求,这从侧面证明了唐诗的尽善尽美。

一、处处有棠梨――棠梨以外形充当背景环境

棠梨少以整体为叙述对象,多以其花、叶等意象创造意境,表达寒食节或墓地间棠梨的凄清萧肃,又借此抒发对时政的讥讽。

(一)好景知时长――棠梨花叶

纯粹歌咏棠梨花的诗作有吴融的《追咏棠梨花十韵》,对棠梨花赞赏颇高,把它和牡丹作比,说若花开长安,人们不一定会赞叹牡丹的妍华。诗人李绅把棠梨叶称为瑞木符,“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对棠梨叶也颇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蜀地的棠梨是一种变种,被称为川梨,分布在云贵川藏等地,而棠梨分布在陕北江浙等地,棠梨作为唐诗意象时,往往在四川等地以其生物的特性阐释文学意蕴,在陕北等地则多以文学典故托物言志,有着一些区别,但也有两地意象互用的例子。

棠梨花代指春天的野外景色,其蓬勃的朝气,让人感到春天的希望,如元稹《村花晚(庚寅)》云:“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棠梨白色的花和蔓菁(俗称大头菜)黄色的花在桃花和李花谢后相继盛放在村野中,达到一种“好景知时长”的人生体悟。人们多看到棠梨花蓬勃盛开的景象,似雨打落花的景象则不多见,把棠梨花作为一种落花意象,则如温庭筠《醉歌》云:“唯恐南国风雨落,碧芜狼藉棠梨花。”

棠梨叶秋天的颜色和姿态冲击着诗人的视角和感觉:飒飒秋风中黄色的或红色的棠梨叶碎银般闪动着,仕宦孤独的行人触景生情,或表达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秋染棠梨叶半红,荆州东望草平空。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王周《宿疏陂驿》),或表达忧国忧民,“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白居易《杂曲歌辞・生离别》)。

较独特的是把棠梨叶作为送别的意象:“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韩是晚唐一位颇为耿介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曾随父韩瞻出游江南,这首《江南送别》大抵写于那个时候,他擅长信手拈来眼前之景,出平淡之语,蕴苍凉意境。棠梨叶正红的r候,欣喜相逢老友,但在短暂的谈笑后,再次相别接踵而来,无处不在的棠梨兴生离愁别绪。

(二)棠梨树下香风来――寒食节气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中说:“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孤灯为穷客,棠梨为鬼客。”棠梨花与寒食、坟地相联系来组合成清寒、冷香的意境。李郢《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在这凄冷苦寒的坟地周围,棠梨郁郁葱葱地生长,未尝不是一种对逝去者和生存者的一种安慰,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再如薛逢乐府辞《君不见》:“野花似雪落何处,棠梨树下香风来”,由古写今,感慨颇深,抒发人生如梦的警世箴言。也有襄阳举人《诗》:“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溪水潺潺,野芹发芽,夕乌归巢,客人回家,荒村无人,落花铺坟,尽情描摹寒春香花的诗歌意境。

(三)怀昔甘棠花――讥刺时政

诗人通常采用反差式的意象对比来借古抒今,托物言志。杜甫也是盛唐时的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他批判现实的力度往往毫不留情,善于化用典故,诗歌无一字不来处,有“诗史”之称。其诗《病橘》,以病橘结的果实和棠梨一样又小又涩,与杨贵妃劳师动众进献的岭南荔枝,在外形上形成反比,也在内容上形成反讽。

诗人也用棠梨与其他佳木形成对比,抒发志向。例如,李涉《题苏仙宅枯松》:“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这首诗是说多年来苍翠的松树一旦枯萎了也可以用来制作仙人渡海的船,可它却比不上酸涩的棠梨树,竟能够繁花似锦独占高处。诗人实褒暗贬,以仙宅之松自比,暗含自己有着高洁的品行却不受重用,酸涩的棠梨树指庙堂中无德无能受宠的权贵,显示了朝政的腐败。

王揆《长沙六快诗》更是直刺人心,讥刺时政,古代的贤官必仁行德施,利国利民,现在的贤官则鱼肉百姓,为祸一方,极言讽刺,“怀昔甘棠花,伤今猛虎毒”。甘棠指受人们尊敬的官员或官府,猛虎指为害百姓的苛政或奸佞之臣。后更将长沙郡内深宵达旦欢乐、奢侈生活享受的官员讽刺为“人才”,诗人作了这首“快活诗”,实为不怒反喜、痛心之极的讽刺。

棠梨又名杜梨,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列举了八种树木:弱柳、樱桃、洞庭橘、杜梨、野葛、水怪、凌霄、丹桂,分别象征了七种为害社稷的人:皇帝的近侍、宫妃、外戚、权贵、内外不一的奸臣、墙头草。在讽刺朝政的同时,诗人赞美了像丹桂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也寄寓着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希望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

二、思其人必爱其树――唐诗化用甘棠典故

甘棠由具体的植物上升到诗人广泛赞美的意象,源于《诗经・召南》中《甘棠》一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甘棠》一诗是人们怀念召伯而作,《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云:“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召伯南巡,从不扰民,驻扎在甘棠树下就能搭棚过夜,听讼决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孔子也说:“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虽然这首诗物象简明,但是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吴]生《诗义会通》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甘棠后来引誉为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的官吏,或直接比喻为官员的政绩;因召伯封地在召,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

(一)典故化用

《甘棠》一诗生发出了很多典故,如棠树政、甘棠遗爱、遗棠等。唐代诗人善于化用甘棠典故,一则引经据典,道出史事,二来奠基抒情,服务于诗歌主旨。例如,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用瓜州新河山水草木的景色引出送别之人的高德大义。再如高m《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既直接点明了歌颂召伯的《甘棠》诗,又间接为唐王朝歌功颂德。这些赠答酬唱之作,有着明显的曲意逢迎、相互唱和的情况,因而就算是李白、高适、岑参等大家之流,也殊乏新意,但对于了解唐代诗人交游唱和有着重要意义。

唱和诗和联句诗是诗人交游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更深地沟通思想意趣,而且对于提升现实的政治地位也有意义。唐代文人诗作相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如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兴生红药后,爱与甘棠并。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杨侍郎指杨于陵,灵宝人;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夭桃指诗经中“桃之夭夭”的桃花。这首诗虽是在赏紫薇花,重点却在结尾四句,以花比人,红药和甘棠正衬紫薇花一样美好且长存的高德之人,桃花虽然美丽多姿却不长久,以浅薄反衬高德,突出对杨侍郎的赞美。刘禹锡借甘棠表示对他人赞美的诗句还有“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自户部尚书拜)》赞美令狐楚学问深厚,又官居高位,希望他春风得意时再创佳政。

(二)甘棠指陕州

“陕”,古地名,按地理分布作位置称谓,是“今天三门峡市的陕县”,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陕西省。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周公以东,召公以西,所以也把甘棠当作陕州的地点方位名词。司空图《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接到随赴陕州的命令,感动写诗。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自太常丞授,工为诗)》:“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赴甘棠即到陕州当官,王司马即王建,从太常寺丞授为陕州司马,刘禹锡、白居易、张籍、姚合等为之送行。王建一生政治命运坎坷起伏,但多受当代大诗人青睐,善于作诗,“每遇词人战一场战”展示了王建诗才之高,也凸显了刘禹锡“诗豪”风范。

(三)指皇帝离宫

棠梨作为皇帝的别宫,《汉书・扬雄传上》卷八十七上:“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三峦兮偈棠梨。”颜师古注:“棠梨,宫名。”“棠梨宫在甘泉苑恒外。”唐代诗人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也说到长安早春景色,“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李嘉v《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中的“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古代有寿安甘棠馆之称,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储嗣宗《宿甘棠馆》、司马扎《宿寿安甘棠馆》、尚颜《宿寿安甘棠馆》等诗人均有提及,杜牧《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题目中这一“御沟”直接揭示了唐代寿安县甘棠馆是君王的离宫。它也称甘棠城,许浑《听歌鹧鸪辞》提到:“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许浑诗序称:“余过陕州……因题是时。”可见,甘棠城就是陕州甘棠馆。

(四)甘棠代政绩

唐代诗人时时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对待现实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青云直上,企图一展政治抱负,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基调。白居易常以甘棠代指政绩,他的诗中以贬低自己的政绩自谦,如:“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余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三年为刺史二首》)、“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别桥上竹》)、“襦F无一片,甘棠无一枝”(《答刘禹锡白太守行》)、“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别州民》)、“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昔予为尹日创造之)》)、“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送陕府王大夫》)。其实,白居易诗中表明自己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他不取于民,当了三年刺史,吃苦耐劳,临走只取了天竺山的两块石头;也没有为自己修建过府邸,“相看自置府来无”;其次,他为民办实事,修建河上的竹桥,利于行人过道;在郡一年,经历了半年的旱灾,临走时却“稻花白霏霏”,百姓尽为之哭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白堤”了,他组织修建西湖堤坝,在旱灾时用水库灌溉农田,而他很谦虚地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诗中,甘棠有三层含义,一是甘棠树事物意象,三是化用典故,指代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的多寡,三是借甘棠政比喻政简刑清、人民仰戴的官府及当朝统治者。也只有贤明的统治者、清廉的官员和能为民办事的官府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一味地为了政绩求政绩,只能为百姓增添额外的负担,形成腐败的官风。例如,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朝廷重考绩,官员为此外放,刘商希望贾使君能为官清廉,有利于民。

三、人咏甘棠茂――诗人的现实关怀

棠梨以植物形态和文学典故作为诗歌意象,也有着由浅入深的价值意义:棠梨花盛开于野,美化了春景,诗人惜之;春雨落红,诗人伤之;花飘寒食节,落入墓地间,清寒、冷香的意境使人怜之;棠梨叶红是入秋的表现,以物起兴,感叹仕宦孤独的凄冷,忧患天下民生的悲凉,怀抱挥袖送别的不舍,诗境多变,诗情尽展;深入地进行现实分析,甘棠能指“陕州”、君王离宫“甘棠官”、“棠梨宫”等事物名称,所指《召南・甘棠》中的文学典故,一方面讥讽当朝权贵,反讽官员腐败,批判政治黑暗,另一方面歌颂政治清明,赞扬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有着活用的现实含义。棠梨作为诗歌意象,从侧面论证了唐代诗歌的尽善尽美,体现了唐代诗人的现实关怀。

(大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表达形式 下一篇: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