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思想”的大观念下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的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

时间:2022-10-21 07:12:59

基于“平衡思想”的大观念下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的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C16071004《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

新课标中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平衡思想”就是在学习化学后能用对立统一、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平衡思想”在化学学习中体现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在物理学习方面体现在力的平衡和楞次定律;在生物学习方面体现在生态平衡、血糖平衡调节和缓冲液等方面。我在思考能不能把这平衡思想来建构我们的课堂。什么是课堂管理?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是有效的?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去面对呢?我深切地感悟到: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和谐与平衡,平衡了可能就是创新,在和谐的课堂中只有把握了这些平衡才能将课改向深层次推进。

一、让课堂实现三个有效的“平衡”

1.把握开放与有序的平衡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能否有序进行,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避免失去控制,造成“轰轰烈烈”的“课堂民主”的假象。有序才能有效,教学只有在一种有序的过程中进行,既能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规律。

2.把握发散与整合的平衡

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目标,这是一堂课的根本保证。教学不仅需要放开,也需要收拢;不仅要发散,也要整合;不仅要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要有知识总量的增值,形成知识序列的结构,熟练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的互动中,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具有一种围绕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整体的强烈意识和能力。

3.做到预设于生成的平衡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展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才能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平衡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和谐,新课程强调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交流中不断生成,同时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师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愉悦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1.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管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数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常规也许是一种束缚,但没有束缚就没有行为的宽松,就没有课堂的和谐。

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内容包括:课堂活动方面、课堂礼仪方面、课堂秩序方面等。要求就是要学生能够专心于课堂活动、能够自我管理、能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保持好良好的、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用这种平等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让课堂飘溢轻松、和谐和愉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我们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要用教学的智慧、科学的评价去捕捉、点击学生能够兴奋、愿意兴奋的关键点,来激发、引导他们参与问题的讨论、争辩、探索。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热情。我们始终坚信这一观点,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让老师的赞扬成为学生再学习的“加油站”。老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和蔼可亲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1)幽默是一种智慧

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享受教学幽默的乐趣,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进入乐学的境界。在这种课堂氛围中,能使学生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点拨处运用幽默,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在感悟处运用幽默,来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

(2)让课堂教学激情四溢

饱含浓郁情感的教学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近师生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

(3)提供熟悉的学习环境

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的快乐,让课堂教学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已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4)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让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而且是我主动要求做的”。在教学互动中,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一个主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应该主动去学习”。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港口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及维护管理对策 下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协同教育现状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