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改革

时间:2022-10-21 06:44:14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之一,金堂县编办围绕建设“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的目标,结合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国试点,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在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着力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

为有效解决政府机构重叠,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围绕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一)实行“大部门”制。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在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局、农村发展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发展和改革局5个大部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整合并入县财政局并挂县金融工作办公室牌子,通过改革,共撤并行政机构17个,精简领导职数34名。

(二)推行“大科室”制。认真清理部门职责,对职责关联的内设科室实施整合,压缩财务、综合、人事等机关行政后勤服务科室,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业务科室的设置。改革后,政府工作部门一般设置5至6 个内设科室,涉及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任务较重的部门一般设置7至8个内设科室,较改革前共减少43个科室。

(三)加强城乡统筹机构设置。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对2个部门进行更名,独立设置县城乡房产管理局,在6个部门设置7个城乡统筹职责科室。将原县建设局更名为县城乡建设局,设置村镇建设管理科;将原县规划管理局更名为县城乡规划管理局,设置乡村规划管理科;在财政局设置乡镇财政和社保科、农林水和农业综合开发科;在县城管局设置乡镇工作指导科;在县统计局设置农村经济统计科;在县司法局设置基层工作科(挂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科牌子),将统筹城乡的理念内化到机构名称和内设机构设置上。

(四)调整优化基层组织结构。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通过统筹设置基层综合管理机构的方式,先后在淮口镇、竹篙镇两个重点镇设立规建管和国土综合管理分局,其它18个乡镇设立规建管和国土综合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对乡镇规划、建设、城管、房管和国土的管理,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机构保障。

二、着力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通过全面梳理部门职能职责,科学合理划分职责边界,不断优化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科学配置政府部门职能。围绕政府部门职能科学配置和高效运转的目标,依法逐条清理部门职责402条;划入、划出职责65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72项;集中审批事项600余项,将行政审批职责集中于1个科室,在12个部门设行政审批科,为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开展集中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划分部门职责边界。对涉及11个部门存在交叉的20项工作职责,从主体、权限、边界、交接方面进行了划分和明确,并在“三定”规定中固化,确保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明确了农发、国土、房管、林业等部门之间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体系的职责划分;理清了规划、国土等部门及各乡镇之间关于乡、村规划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监管职责等;明确了县国土局和各乡镇之间关于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整治的职责划分。通职责边界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县、乡关系,理顺了涉及统筹城乡的职责边界,使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职责得到有效执行。

(三)强化部门统筹城乡发展职责。在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城乡规划管理局、县城乡房产管理局、县财政局等13个部门的“三定”规定中明确了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18项职责,强化了城乡统筹发展职能,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职责保障。

三、着力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体系

通过全面清理和优化设置事业单位,大力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全面清理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期间对事业单位清理的基础上,再次按照上级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共精简66个。撤销与机关职责存在较大交叉、职能消亡或弱化事业单位39个;将职能相近77个事业单位整合设置为38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设立事业单位12个;冻结了12个涉及承担市场经营性职责事业单位的新增人员编制。同时,通过重新拟订“三定”规定,对全县除学校、医院外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职责、编制进行了明确,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作用。

(二)调整乡镇片区站所布局。将县农发局所属11个片区农技站、6个片区农机站、10个片区畜牧防疫站合并,统筹设置为21个乡镇农业产业综合服务站。综合设置县水务局下属的水库管理站和提灌站,保留了5个水务管理片站。将县农村敬老院管理中心服务窗口前移,在淮口、竹篙、三星等乡镇统筹设置5个敬老院管理分中心。撤销原县林业园林管理局下属10个片区林业站,重新设置土桥、竹篙、赵镇、淮口、福兴、栖贤6个片区林业站。在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下设福兴、淮口、竹篙、土桥4个片区环境监察执法中队。通过调整布局,理顺了片区站所的机构、职能和编制,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公共服务体系。

(三)推动服务力量下沉。结合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国试点,联合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创新建立人员派驻管理机制,推动服务力量下沉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前后,共四批次下派乡镇531人,其中:农业148名、林业73名;规建管184名(规划9名、建设40名、城管91名、房管13名、国土31名);人才库派驻64名;农经岗位62名。一是破解人员不足,满足乡镇需求。在未新增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实施人员派驻,有效解决了乡镇“人员少、工作重”的矛盾,满足了乡镇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较大数量各类人员派驻,促进了人员流动,注入了新生力量,优化了乡镇整体人员结构,激发了乡镇活力,在人才智力方面有效保障和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充实专业人才,促进重点工作开展。派驻规划、建设、城管、国土和农业、林业人员,充实了乡镇专业人才队伍,为乡镇城乡综合治理、场镇建设、现代农业等重点工作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促进了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提供人员保障,促进服务体系完善。各类人员派驻,缓解了基层公共服务人员不足,将服务延伸到乡镇,增大了服务供给力度,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基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上一篇:机构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 下一篇:秦唐府 吾家有女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