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1 06:37:20

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研究活动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及其能力的大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贯穿在研究活动过程之中。那么,在生物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巧记”的能力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脑神经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脑活动的产物。通过“记”与“忆”,人们就能逐渐地形成、积累知识和经验。记忆与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紧密。但如果光靠平常的死记硬背,学生往往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记忆方法来学习相关的学科内容,即学会“巧记”,让他们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时通常应用的是“特征记忆法”,就是把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相似之处,通过辨析,分类出各自的特征,以辨清不同事物的异同点,达到记忆目标的方法。

二、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存在着“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做法。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更是剥夺了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严重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发酵技术”的教学中有“沼气发酵装置”,笔者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不同植物对沼气气体产量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分别在三个装有200ml污泥并注入5.2g牛粪的烧瓶中分别加入5g野碎末、5g香蕉叶碎末、5g番薯叶碎末,固定好装置,标明A组、B组、C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别5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记录一次现象。实验现象及数据如上图。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只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结果分析,就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也走出了教师对他们的思维束缚。

三、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回归、服务于社会。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取自于日常生活,教材中的插图、活动设计、小资料、课外读物都来自生活。我们要通过阅读、探究,将生活中的科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笔者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侧柏、荷叶、南洋杉、香蕉等植物的叶片,讨论它们同样属于植物,为什么叶片的形状差异却那么大。再观察校道边的芒果树叶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与提问,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生物的生活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又如,学习生态系统时,笔者让学生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属于哪一种因素造成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属于哪一种保护措施?新闻报道中有几头大熊猫被送到北京保护,又是属于哪一种保护措施?师生之间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沟通、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微生物知识,学会正确认识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而且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其主阵地在课堂,但不仅仅在课堂。不要认为能力的培养要到某一段时间才实施,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生物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时刻做有心人,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施异步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激发练习兴趣 提升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