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助推作用

时间:2022-10-21 06:23:36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助推作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形象、生动、直观而且动感性强等特点,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激发动机,使之勤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猴子摘桃”的程序来练习形近字来完成句子,让猴子从一棵写满了“关键字”(情、请、清、晴、蜻)的桃树上摘“桃子”完成句子。“猴子”根据需要,用鼠标拉动某一个词摘下桃子,放在句子中。当选择正确时,“桃子”就呆在句中,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鲜花,发出热烈的掌声,并出现“你真聪明!”的字样,以此作为鼓励;若选择错误,该词马上返回树上,并出现一只油腔滑调的米老鼠和“你要加油!”

这样,学生受到了鼓励,感受到了亲手摘桃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了参与的欲望,同时也促进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增强了学习动机,使他们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三、激发思维,使之活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巧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点问题,创设出一种信息差,促使他们在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迸发出敢想、敢说、敢做的表现欲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的态度主动地、灵活地学习。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想的心理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有效诱导和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创作等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鲸”的录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鲸的世界。接着提问: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后,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进行汇报。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 教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 把网上有关鲸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实践充分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适时、适度、适当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精心筛选的声、像内容呈现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机会,便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之勤学;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活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优化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下一篇:源自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