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转念一想”

时间:2022-10-21 06:22:11

2015年6月11日,黑龙江七台河高中生小李因文身受到母亲责骂,跳楼自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抱起女儿:“我骂你两句你就死了,你死了,我也不活了。”次日上午,搜寻者在两公里外的荒山中找到已经自缢身亡的母亲。

一个温馨的家庭,刹那间毁于一旦,亲人阴阳两隔,谁之过?难过叹息间,又想到近年来社会上轻生的事屡屡发生,特别令人难过的是轻生者趋于低龄化。反思原因:无外乎是在某些事上遇到了挫折,受到了种种压力。然而,我们哪个人能风平浪静地走完一生?

究其更深的原因,是教育出现了缺失。这些年来,我们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承受挫折的能力关心不够。

作为教师,该怎样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这个问题,为孩子点亮一盏灯呢?

我想起了教过的那一课――《但愿人长久》。

这一课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怀。我觉得,这一课给了我一个机会:用苏轼坎坷的一生和他的伟大建树进行一次品格、心理、信念的教育。

但,教育契机在哪里?我的目光落到了“转念”上。苏轼从原先的埋怨到后边的宽慰是出于“转念”,而他能在宦海的浊流恶浪中一次次挺直身躯,写出那么多气势豪迈的诗词,不也是遇到事情会“转念”吗?什么叫做转念?就是遇到了问题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想。学会了“转念”就等于给自己的人生买了一份生命保险。

课堂上很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理出了苏轼的情绪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抓住时机,我抛出了问题:苏轼为什么能从“埋怨”转为“宽慰”?你能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吗?孩子们很快找到了。

“什么是转念?”这一问,孩子们大眼瞪小眼了,这也出乎我的预想。换一种问法:“你能不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者造个句?”这一回,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嚷开了。胡强说:“体育课上,刘宝玩沙子迷了我的眼睛。我本来想骂他的,后来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再说打仗了,按班规还要受罚(我班孩子定了班规,其中有一条:不讲文明礼貌、打仗骂人的,罚为值日生提水),我就让他道歉算了。”炎炎说:“我有点不舒服,下午的大合唱我不想去了,转念一想,我要不去原先排的队形就没办法保持了。为了集体的荣誉,我还是坚持去吧。”……

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换个角度思考的事情,多是他们生活中的事,还没有上升到严肃的生命问题――这是我今天想借“转念”所传达的核心问题。

我想到了屈原和苏轼,于是带着孩子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

孩子们搜集的资料可真全,连苏轼当官被贬,发配到什么地方都查得一清二楚。这正给我提供了机会。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特别是在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这一切皆因诗人有博大的胸怀,能在逆境之中“转念”。

我让孩子们背诵了曾经学过的《惠州一绝》,随后,又让孩子们说说诗人对惠州和在惠州生活的情感。大家都说喜爱,因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时我请孩子们想象一下:苏轼年纪很大,被贬了官,远离家乡到一个很荒僻落后的地方,按常理应该是什么心情?孩子们都认为是痛苦、难过。

“如果一直这么难过,总想着自己被贬了官,回不了家乡,结果会怎样?”

阿柏高高举起了手:“他会像屈原一样,投江自尽!”

好聪明的孩子!没等我找机会提到屈原,他就把有着相似命运的两位大诗人做了比较!

是啊。屈原受到排挤、毁谤,先后被流放,在楚都被秦攻破后投河自尽,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但老师更欣赏面对困境而不轻言放弃的东坡居士。

“看看苏轼,同样面临逆境,却写成了这首你们喜爱的诗,还写出了好多你们现在还没学到的诗词文章,你们能找找原因吗?”

叽叽喳喳后,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苏轼能在逆境中转念一想,换个角度看问题,看到好的一面。

我的心落了下来。孩子们小小年纪,能悟到这一层,已是难能可贵了。我不知若干年后,孩子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堂课上的“转念一想”,但是,哪怕有一个孩子在遇到过不去的坎时,能转念一想,走向豁然开朗的另一片天地,今天的课就上得值。我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旅途中不知会经历多少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历过波澜险阻,才更能体会生活的美丽。

上一篇:找回缺失的安全感 下一篇: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不担心中国增长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