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财务监控研究

时间:2022-10-21 05:48:42

企业全面财务监控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财务监控虽始于企业内部控制,但其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很强的依附性。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断演进,适时提出全面财务监控机制,不但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多元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也为财务监控理论和实务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监控 企业战略 管理目标 财务行为

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其重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依靠信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原有企业职能之间的限制,增加了企业产品市场的可拓展性,加强了企业内外资源的可利用性。财务监控虽然初始于企业内部控制,但它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必然会引起财务监控实务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导致财务监控研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财务监控理论基础及管理思想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全面财务监控的理论基础 企业是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社会组织,它们是为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经营的,并且有向受这种活动影响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报告的义务(Peter F.Drucker,1946)。换句话说,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现的是与之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力量的对比的一个形式。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下,企业的结构或体制也不同。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活动是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这必然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在企业实践中,应当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解成许多较低层次的“职能性”目标,并通过这些使之成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手段,它们必然是要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协调一致。财务监控目标就是企业的一个“职能性”目标,它是企业协调并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所依据的最高准则。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监控目标的设定,企业财务监控目标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合理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活动的合意性和企业战略规划的遵循性,负责协调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的各个“职能性”目标的中心环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社会法制法规的健全,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以及企业对债务资金运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开始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各个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股权结构、生产经营内容、所处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员工数字和负债状况等不同,这些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与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这种控制力度与影响程度的多样化最终将体现为企业目标以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企业组织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利益主体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Jesen & Meckling,1976),是在经营活动与之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作用下生存。企业的生存与经营必须能够综合反映这些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企业应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加以协调。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其各自目标的一个共同基础。企业既要追求尽可能大的盈利,但又不能一味地追求盈利忽视其他目标。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长期稳定地发展,各利益相关者的各自目标也就才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得到实现。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各方致力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任务。从理论的研究成果可知,财务监控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防范非合意的财务行为,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事实上,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财务的监督和控制。换句话说,企业的财务监控应该要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因此,防范非合意的财务行为的财务监控机制,必将演进为一种既可防范非合意的财务行为,又可以确保企业遵循战略规划,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效果的新型全面财务监控。

(二)财务监控理论的嬗变:全面财务监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框架 企业面对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监控的思维方式也是要使之变化的。在传统的财务监控模式下,企业的内部各系统及总分机构相对独立的各自决策和运营,无法共享战略、计划、组织、领导、研发、生产、销售、质量、价格、产量、服务、人力、能源和环境等信息,导致对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财务监控问题的解决乏力,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因此,企业不应该继续把财务监控局限于一个仅仅涉及到财务的狭小范畴,而应该秉承横向、开放的思维方式实现其全面性,使其成为企业的全面财务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确保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活动合意性和企业战略规划遵循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把战略、计划、组织、领导、研发、生产、销售、质量、价格、产量、服务、人力、能源和环境等一并来考虑,认识到现代企业财务监控的广泛性,树立全面财务监控意识,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管理哲学。这样,企业在实施全面财务监控时应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做到内容与方式上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企业财务的监控,更要注重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财务监控。同时,还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财务成本分析等。其二,要做到全过程控制。要把财务监控作为核心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即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生产控制、仓储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财务监控,不但要生产处物廉价美的产品,而且要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后,要做到全员性。即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当局、高级管理人员、底层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都要参与到全面财务监控中,并各司其职对财务监控负责。这样,全面财务监控应用于企业内部每个层次和部门,从企业总体的活动到业务部门的活动,再到业务流程,兼顾到了组织内所有层面的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监控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是对财务监控的再认识。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企业的全面财务监控是由企业管理团队和普通员工共同实施的,是为财务活动的合意性、企业战略规划的遵循性以及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供合理保证的管理哲学。因此,要在企业中贯彻全面财务监控思想并获得成效,其管理框架构建至少要建立在以下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第一是财务监控目标维度。财务监控目标和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紧密联系,决定着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整体框架所界定的目标有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监管目标。第二是财务监控要素维度。全面财务监控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内部环境、信息沟通、风险评估、监控运作和监督反馈。这几个要素来自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由企业管理团队和普通员工共同实施,并和管理流程整合在一起。五个要素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全面财务监控的有机体系。第三是企业组织层级维度。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链和班组个人。组织里的每个人不能置身全面财务监控体系之外,并对全面财务监控都有责任。这样,通过这三个维度可以构成全面财务监控的完整管理框架。目标维度是导向,要素维度是内容,组织层级维度是保障,三位一体,共同遵循于企业的战略目标,致力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全面财务监控的要素维度重的内部环境、信息沟通、风险评估、监控运作和监督反馈这五个方面都是为企业的目标维度的战略、经营、报告和监管目标服务的。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每个层级都必须坚持同样战略、经营、报告和监管这四个目标,从全面财务监控的五个方面要素着手进行财务监控。

二、财务监控的技术平台分析

(一)全面财务监控通过企业信息化得以实现其全局观 在如今这样高度信息化得时代,信息业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巨大作用。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结构,信息是其内部各系统及总分机构之间密切联系、协同工作的“粘合剂”。在旧有的信息沟通模式下,其信息沟通主要通过电话、传真、普通邮件等途径进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越时空的界限,但使用成本高,信息处理的数量和内容有限,信息传递的速度不够,满足不了企业整体运营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通过适时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的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上文所论述的全面财务监控作业是合理确保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活动可靠性和企业战略规划遵循性的一种监控活动,而围绕着这种监控活动的则是企业财务信息沟通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沟通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运营。企业的财务监控作业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衡量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和不足。绩效标准的制定与实际绩效的衡量是财务监控的起点,绩效的比对是财务监控的过程,纠正偏差和不足是财务监控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整个企业的财务活动处于高效和谐的状况,其中任何一个步骤或者几个步骤低效率或不作为都会极大地影响财务监控作业的有效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由于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系统之间没有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从财务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分析到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反馈都不够准确及时,监控常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的企业财务监控就缺少了必要的全局性,甚至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然而,在企业信息化框架下的全面财务监控模式中,由于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使用,财务监控部门和人员就可以适时地获得统计报告来衡量企业的实际工作绩效,这种报告不仅有计算机输出的文字文档,还包括多种线性图、直方图、数值展示等便于理解和分析的任何方式。这种统计报告不但可以清楚有效地显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使得绩效得实际状况与标准状况能及时的比较,准确有效地反映其中的异同,使得接下来的纠正偏差和不足的管理行动更为有效。因此,借助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实现实时共享战略、计划、组织、领导、研发、生产、销售、质量、价格、产量、服务、人力、能源和环境信息,可以避免各职能部门和各系统之间出现财务监控的脱节和失误现象,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企业信息化减少财务信息沟通的失真 上文已经阐述企业的财务监控作业一般可以划分为实际绩效的衡量,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以及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和不足这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中不管是绩效的衡量比较,还是行动的纠正偏差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财务信息的沟通问题。财务信息沟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财务信息沟通过程始于被传递的信息。信息被转化为信号形式,并通过媒介传递至接受者,由接受者将收到的信号再转译过来。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遗漏,失真,传递环节越多,传递时间越长,遗漏就可能越多,失真也就可能越严重,必然影响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减小这种财务监控失真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企业内部共享财务信息,即为企业的各个系统和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战略、计划、组织、领导、研发、生产、销售、质量、价格、产量、服务、人力、能源和环境的全部财务信息。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各系统之间都可以使用全部的财务数据来进行适时和更加准确的绩效衡量比较,并能及时针对发生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根源所在,然后采取恰当的管理行动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由于财务信息沟通而带来的财务监控失真。因此,通过企业信息化,企业的财务信息就可以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相关系统以及总分机构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

三、全面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确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提出在本质上来说是观念和方法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比做结构性的数据分析更为重要。传统财务监控人员倾向于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看战略,更关注战略项目的风险,这类财务人员参与战略规划会使战略变得保守,从而束缚了战略性思维。虽然财务人员在战略的分析、落实和实行时的监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一个战略规划都必须由财务人员参与控制其风险,但是在战略提出阶段,财务人员如不能转换思维,则只能做好自己角色的安排。因此,在确定战略规划时,我们在不忽视财务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努力加大非财务人员,特别是自己对所服务的行业有深入了解的非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使其积极参与战略提出,创造性规划战略。

(二)制定具体管理目标 战略规划要变为现实需要特定的管理目标。首先,利用传统的财务监控中的财务监控技术和方法,如成本分析、价值分析、流程分析等方法和步骤来分析全面财务监控的要素各自要求,使企业相关各方对财务监控总体形成一个初步的共识。其次,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求的综合状况,确定财务监控的总体目标,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监管目标等要求的相互影响的特点,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全面财务监控的三个维度,形成具体的监控目标和评价指标。必须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各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管理当局及股东的财务行为偏好,合理设置各层面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评价指标。最后,企业可以根据全面财务监控维度的监控目标和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监控策略,来进行企业的全面财务监控。

(三)确定监控关键控制点和评价指标 已经确立了具体管理的各个目标,接下来就是要结合企业价值分析来确定导致财务绩效目标实现和和可能产生财务行为非合意的关键控制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战略项目,其战略管理关键控制点,也就是企业或项目的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和可能产生非合意财务行为的关键控制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构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财务监控机制时,具体设计内容要根据战略管理关键控制点设计监控评价指标。监控评价指标不宜太多,否则会将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分散到不重要的项目上。另外,评价指标也应该是可以控制的,这样才可以激励当事人努力优化经营过程。

(四)构建适时信息支持系统 全面财务监控所包含的监控评价指标不仅包括财务方面,而且包括内部经营过程、客户以及学习和成长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指标所需数据必须要依靠一个适时信息支持系统。这个适时信息支持系统的关键在于企业信息化,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各种运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样通过集成和共享的信息支持系统,整合单证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与信息统计及分析系统、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新型财务管理系统等,由计算机网络系统收集企业各监控点的信息,实时地向财务监控执行者提供监控分析报告,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他企业员工实时掌握企业财务状况,财务监控的执行者可以对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和处理,从而强化企业全面财务监控能力。

(五)加强全面财务监控制度自身评价体系建设 企业应注重对全面财务监控制度本身的实施进行检查和评估。财务监控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加以实施。首先,要建立全面财务监控评价目标体系。全面财务监控评价目标视以财务监控的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为一般目标,再根据各控制环节设置具体目标,如业务执行的正确性、及时性等目标。其次,按照授权批准岗位牵制和资源接触等控制类型,找出各业务流程和各部门的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最后,根据控制点设置全面财务监控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说明,给出各种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这样,全面财务监控系统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企业内审人员就可以对照各项指标对全面财务监控进行评价,以此来提高企业全面财务监控水平。

从理论上来看,全面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能够对财务活动的合意性、企业战略规划的遵循性以及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供合理保证,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一构建的过程并不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因为企业的业务在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和财务监控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因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应该为一个开放的,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改造的功能,应能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困惑》,《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黄嘉:《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财务监控权配置模式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3]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梅雨:《浅谈动态受控财务监控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理财)》2007年第10期。

[5]梅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8期。

[6]梅雨:《企业财务监控问题解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9期。

[7]Peter F.Drucker. Concept of Corporation. New York: John Day Company,1946.

[8]M. C. Jesen and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l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上一篇: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效率文献回顾 下一篇:基于企业价值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