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探寻

时间:2022-10-21 05:34:03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探寻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这个群体应具备素质好、有产业、会经营、职业化、有收入等一系列特征。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者是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兼业农民,他们年龄大、素质低,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有较大差距。因此,培育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绝非一日之功,其中,教育培训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的“催化剂”,一座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泰兴市先后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福工程”、“农民创业”、“农业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入户”、“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等数十项教育培训项目,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笔者从农民特点、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以及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尝试总结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要遵循的几点规律:

一、从实际出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教育培训发展状况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不同。从泰兴调研结果看,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9000元的农民,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一般来说,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一致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经济水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的素质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具有长期性。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盲目地超前,只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为农民增收服务

农民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从业农民,他们是现实生产力构成的首要因素,他们是为生产实际需要而学,学习的针对性强,要求学以致用。因此,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教育培训必须更加注重效果,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实践证明,直接有效地服务农民增收的农民教育培训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泰兴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技术不过关、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豌豆一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2009―2011年当地农业部门在村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专门课程,通过2年多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甜豌豆生产、销售能手。2011年开始甜豌豆产业的增收功能逐步呈现出来,2013年,该村甜豌豆的种植面积达5500亩,农民人均年增收入8000多元,外出的农民陆续回家从事甜豌豆产业。在该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25万亩。甜豌豆专题培训已成为泰兴东部乡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首选内容,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细分培育对象

农民教育必须从农民自身的认知、需求等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注重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自身特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等相对落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农民需求的差异性。一是地区的差异性。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泰兴东西部乡镇产业结构明显不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二是年龄的差异性。16~40岁农民希望学习创业知识,教育培训可以进行适当的集中课堂授课;60岁以上的农民愿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愿意接受现场指导、参观演示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三是文化的差异性。农民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从而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也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区别对待。其他还涉及经历的差异性等等。如根据差异划分群体,分班授课,将大大增强信息传达的针对性。

四、以需求为导向授课

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广泛进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进村入户、认真调研产业特点、农民实际,明确教育培训重点和难点,把握教育培训方向,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开设农民想学的专业和课程、讲授农民想学并对生产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现阶段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是短期培训;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非农领域教育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业机械类和农产品加工;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天,地点是本村;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是“无效果”、“不方便”。二是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三是确定科学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

五、注重产学结合

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育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纯粹的理论教学,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与农民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助推其“发家致富”。另一方面,教育培训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育培训,能发展壮大当地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农民教育培训要能做到“根据需求选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泰兴市广陵镇2010年开始发展花卉苗木,经过3年左右时间,全镇花卉苗木面积达8000亩,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初步形成融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广陵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广陵花卉苗木产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大棚高效种植、餐饮休闲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促进产业发展。

六、把握时间周期性

农民教育培训有基本的周期性,就是围绕某一产业、某一品种,在其从最初的生产开始到最终收获一个完整过程中,开展与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相关知识、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周期与实际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少则数月、多则1~2年。比如,对农民开展小麦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就应该在小麦生长周期内,实时将每个关键点的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因此,农民的素质提升、知识技能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有一个时间周期的积累。

七、注重培育内容的完整性

当前,农业已开始实现产业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与加工、贸易、流通等多个环节紧密相连,开始实现一体化。因此,农民仅仅满足于种养知识技能的学习,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懂得加工、销售、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因此,教育培训要树立一体化的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产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完整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实践表明,农民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致富、创业的技能。培养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两者要紧密联系。二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技能培养的精密衔接。培养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部技术教给农民,让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掌握全部技术。三是“农”与“非农”的紧密对接。既要传授种植知识,也要教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要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培养经营管理的技能。生产环节虽然在农村,但培养要着眼于城市,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重视理念教育。在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重视法制、市场、竞争、创新等理念的教育。

八、注重培育的实效性

农民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一方面教育培训形式要注重实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农民走出教室,走进田头,走上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和示范,进行田间指导和实地操作,让农民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培训内容也要注重实效。教育培训要从农民需求、从生产实践需要出发,围绕实际问题讲解,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014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下跌,原因之一,就是许多生猪养殖户没有了解、掌握“猪周期”规律(猪肉价格“3~4年波动规律”)。只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讲清这一简单但实践性很强的规律,就可以让农民减少损失。因此,“实效性”要贯穿农民教育培训始终。

上一篇:转型升级在哪里 下一篇:浅谈实验室内部纺织品色牢度比对结果分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