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制总结模式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时间:2022-06-17 05:19:57

探索机制总结模式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012-2014年,建平县农广校按照《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方案》的要求,结合建平县实际,全面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定总结了“335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模式。

一、“3353”模式基本内容

“335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围绕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三个阶段系统培训模块,做好五种结合,进行三项考核”。根据建平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百万亩设施农业大县、建平县畜牧肉羊发展大县实际,确定以种植业、设施蔬菜和肉羊养殖三个农业主导产业为培育培训对象;根据培训产业的不同,按照农时季节,实行半农半读、分三个阶段分期学习:第一阶段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主要授课内容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新农村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化》,本阶段培训为8天。第二阶段为本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田间课堂、观摩学习、知识竞答、经验交流、到企业或基地考察学习,让学员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本阶段培训为6天。第三阶段是技术跟踪指导阶段,在培训一年的时间里农广校教师将会继续分区域、分产业、分层次进行后续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学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升科技素质。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采取了集中授课和田间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异地培训与进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五种培训形式开展农业系统培训。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都要经过理论考试、技能测试、毕业考试三种考核方式,合格后发给新型职业农民结业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所学专业的中专学历毕业证书。认定后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二、“3353”模式主要保障措施

1.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特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县农经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畜牧局、县人社局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农经局副局长为组长、农广校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小组。小组的成立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及研讨会,制定优惠政策,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 扩大宣传,遴选学员和教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舆论宣传,调动农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激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根据建平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百万亩设施农业大县、建平县畜牧肉羊发展大县实际,确定以种植业、设施蔬菜和肉羊养殖三个农业主导产业为培育培训对象;将符合以下条件的农民确定为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选拨对象:一是劳动力年龄在18~60周岁内的本县从事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业主。二是在本县种植、养殖规模经营在两年以上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民。

建平县农广校把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申请表》、《辽宁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登记表》发放到全县26个乡镇,让符合以上条件的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经营业主,到所在乡镇农业站、畜牧动检所领取表,填好后由乡镇农业站、畜牧动检所报送县农广校。审核遴选后确定为培训学员。

为确保教学效果,建平县农广校在聘请教师、专家时严格把关,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有一定职称、资质的人员作为培训教师,成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聘教师在有理论知识的同时,都是在本行业某些实用技能上有专长的人,为了拓展选修课程,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针对性地外聘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讲师来授课,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

3. 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根据培训班特点,分产业分班次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表,按照农时季节,实行半农半读、分段学习、分期实践、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异地培训与进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实地观摩相结合、开展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农业系统培训。管理参照农业创业培训方式进行,实行班级管理,每班50人,确定1名班主任,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组织开班仪式、点名签到、维持课堂纪律、组织现场观摩、有奖竞答等等有关教学工作。集中室内培训8天,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田间课堂、观摩学习、知识竞答、经验交流、到企业或基地考察学习累计6天,后续跟踪服务1年,所有学员全部参加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并有80%以上学员自愿参加农广校中专班。

建平县农广校还精心组织农业中心、畜牧局、设施农业发展中心的专家学者,结合三大产业,编写了《玉米创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新技术》、《建平县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东北细毛羊良种繁育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等培训教材及各种典型材料汇编10余种,这些教材,针对性强,因地制宜,通俗易懂,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科学的技术基础。

4. 优化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法。一是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方式。玉米产业因为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推行了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培训课程“三进村”;设施蔬菜产业规模经营的大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相对分散,因此统一组织到农广校培训室进行集中授课;对企业拉动力强的养羊产业实现校企联合培训,其中2013年县农广校与建平金旺羊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训养羊产业50人。二是完善农民科技书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建立农民长期学习的主阵地,县农广校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项目区农民科技书屋送去了1000余册实用图书和2000片科技光盘。从而使职业农民学习经常化、便利化。学校还本着“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目标,根据不同产业建立建设示范实训基地,组织职业农民现场观摩,实践实习,现身说法,示范操作,使职业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一步步的提升,为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5. 完善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使职业农民培训形成长效机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国家级试点工作,建平县加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第一节课制度、班主任职责、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守则、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及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计划、资金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对培训合格学员的跟踪服务制度及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制度等等,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有序化、制度化、系统化。同时加强了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把学员登记表、培训台账、学员培训档案、教师授课和培训效果评价表、跟踪服务卡;签到簿、考卷、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表、培训班总结、试点工作总结、各种活动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全部整理归档,做到了学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

三、“3353”模式特点

“3353”在培训内容设置上,重点技术与普通技术相结合。以重点技术为主,选取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新技术进行重点培训,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培训手段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既有专家讲授,手把手教学,又利用现代音像设备、媒体教学,学员可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培训方法上,注重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采用三式(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三重(重需要、重实践、重技能)、三动(动脑、动口、动手)的培训方法培训学员。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面授、田间课堂、现场观摩、有奖知识百题竞答、外出考察、实训基地实践、实习等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这些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方法的运用为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辽宁省建平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丁桂华 尹国宏 刘 超

上一篇: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下一篇:探索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