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21 05:06:46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

从外生金融理论和内生金融理论的不同思想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各不相同。内生金融理论强调的是金融自身的功能对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而外生金融理论则是从政府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调控等宏观方面研究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金融发展通过金融功能作用于经济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起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可以追溯到Pagano(1993)建立的简易内生金融发展框架。Levine (199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交易成本角度将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分为: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监督公司治理;聚集储蓄;便利交易。金融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最终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途径, 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1、配置资源功能与经济增长

Walter Baghot(1873)指出“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地效率的投资导向高效率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供给引致的效应,通过促使存量资本所有权及其构成的变化以及资本向高生产用途的转移来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增长(Hugh T.Patrick ,1966)。Goldsmith(1969)则认为,通过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可以依次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中介信息收集角色对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的作用纳入模型。在模型中,资金被投资到安全但低产出的项目或高风险、高产出的项目。对高风险项目的回报存在着两种随机风险:总体和具体项目。但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规避总体风险,因此资金通过金融中介分配更有效率,资金的高回报将导致高增长。

2、管理风险功能与经济增长

从股票市场形成的角度,Diamond和Dybvig(1983)建立了流动性模型,他们研究分析认为:当投资者在选择了是投资流动但低回报项目还是非流动高回报项目后,一小部分投资者会遇到不确定性冲击,这种风险刺激了投资者向流动性强、回报低的项目投资。除了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也能提高流动性,减少流动性风险。通过提供流动储蓄和选择适当的流动和非流动投资组合,银行也能减少流动性风险,向高回报项目投资,促进经济增长(Bencivenga and B.Smith,l991)。同时值得提出的是,由于金融系统与经济的耦合,金融风险被放大,并有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全局性风险,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

3、监督公司治理功能与经济增长

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基于银行的治理模式和基于市场治理模式。

支持基于银行的治理模式的学者认为,富有远见的银行能使企业集中于长期的投资决策(Aoki和Patrick,1994;Porter,1992),同时银行能提供足够的资本帮助企业应付流动性需要,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Hoshi等,1991)。总之,他们认为当管理层经营不善时,银行干涉可以代替昂贵的、富有争议的接管行为。

而支持基于市场治理模式的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Kang和Stulz (1997)认为,银行并不是有效投资的推动者,日本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使过多的贷款流向那些需要重组的企业。Weinstein、Yafeh(1998)、Morck和Nakamura (2000)认为,日本银行并没有推动公司治理,而是窜通企业经理层阻止有威胁的外部控制并且从银行贷款中收受租金。对于德国银行,Edwards、Fischer (1994)和Hellwig(1999)同样证明了它们并不是有效公司治理的提供者。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结构对于国有企业的帮助。

有意思的是Rajan,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更加有利于企业数目的增加而非平均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之一是促进企业家精神。同时,金融发展使得对小企业的资金约束减轻,从而促进了大量技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Thorsten Beck等,2004)。

4、聚集储蓄功能与经济增长

Gurley和Shaw(1955)指出金融中介创造的货币供给额和借贷总额能够加速借贷双方的交易,从而促进实体经济迅速增长。

黄达(1984)从货币的交易媒介性质和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扩张过程指出,让银行参与企业全额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对于加速经济增长是必要可行的。赵俊和,孔庆鸿(2001)通过讨论内外源融资以及经济货币化研究表明,增强经济单位内源融资能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外源融资作为内源融资的补充,其作用不只是限于解决资本不足问题,也是增强经济单位的手段之一。在依据效率原则的前提下,扩大外援融资对扩大社会产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对于经济的影响

金融制度与调控机制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Walter Baghot(1873)指出金融与经济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相互促进的,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两者相互抑制。McKinnon(1973)和Shaw(1973)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有学者通过对我国金融发展状况研究,提出金融抑制指金融活动过于受计划手段控制,不能按照市场竞争原则发挥资金配置功能,实现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胜劣汰。并指出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制约、市场结构制约和资本市场主体制约。

二、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

有学者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越丰富,随着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的丰富, 经济发展速度变快, 从而促进实际支配的金融资源增长更快。据此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发展“追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致性观点。该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

依据这一观点,不少学者作出了理论证明。Robinson (1952) 指出,“企业引导金融”,经济增长创造了对特定金融的需求,金融体系仅仅是自动反映这些需求,事实总是表明经济增长引致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才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驱动力。Stern(1989)也得出了相同的观点:实物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金融资产的膨胀,而资产规模的扩张就要求风险的分散和交易成本的控制进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系统的发展,金融发展只是被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方面,王林辉(2008) 认为:金融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各类成分关系存在非对称性,金融发展更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相对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发展的“跟随效应”显著。杨林等(2008)从两方面论述了经济对于金融发展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而拉动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功能的发挥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经济的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支持。

三、金融发展抑制经济增长论

大多数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持肯定态度,但是,仍有一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金融的发展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Van Wijnbergen ( 1983 ) 和Buffie(1984) 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反而减少了国内厂商可能得到的信贷额度,也就是说,金融中介存在与国内厂商竞争的局面,导致社会出现信用萎缩,降低社会投资和生产率。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了其风险分担功能,减少了用于预防风险的储蓄,在内生增长模型中这将降低储蓄率而延迟经济增长。Bencivenga和Smith(1991)认为银行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风险分担,将减少储蓄率,这会部分抵消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但最终的效果还要看金融中介提高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大于降低储蓄率带来的负面影响。M.Obstfeld (1994)的流动性与风险模型说明了通过股票市场分散分先机制可以是资金由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转向高收益的投资进而促进生产率颈部的同时,也意味着储蓄水平将因此而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从现有文献成果来看,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纵观现有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理论分析有局限性。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既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提出。现有文献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放宽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上,但仍局限在新古典框架内。而且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仍是建立在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而且研究方向、方法均没有系统性,条理性。

2、分析方法使用不够规范。尽管有大量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工具,但不同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随着研究的角度、方法或者研究的区域的不同会得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甚至两者毫无相关关系。由于分析方法运用的不规范使得出的结论存在着很多争议。

3、目的不够明确。尽管我们研究的主题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最终目标应该是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多种途径,金融发展只不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从现有的文献看, 多数研究成果从方法上是属于“供给主导”的,很少有人从经济增长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系统去研究这个问题。虽然现有的文献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内生增长理论的形式,但它由于受其自身的限制,对增长理论本身的贡献并不大。因此, 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或许,以后的研究重点会转到这一领域上来。

4、现有理论过于强调金融体系有利的一面,而对于金融发展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例如对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传导途径和预警机制研究不够。现实世界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其他国家的波及效应,以及起因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啸或许应当是经历惨痛教训之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这些都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解释。

5、不同金融中介体制(市场中介体制、全能银行体制、专业银行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比较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对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尚不充分。因此,需要在这方面的进行更深人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拾遗补缺,完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理论、实践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上一篇:房地产信贷波动与房价波动相互关系研究 下一篇:重尾加权和一致尾等价关系下的破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