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在物理说理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时间:2022-10-21 04:37:22

浅谈学生在物理说理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充分应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物理 说理 知识 实例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包括很多说理问题,而如何准确、有效地解释这些说理问题,则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及科学方法。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学生说理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

一、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影响说理能力的第一要素

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对物理说理问题和实际问题就说不清、讲不明,在说理时就会嗦、废话连篇,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初中学生在解答说理问题时司空见惯的现象。

例如,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后,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在太阳光照射相同的条件下,内陆地区的夏季比沿海地区炎热,而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要能准确解释这个问题,就要看学生对相关知识,即比热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否透彻,当然,只记住比热容的概念或说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是不够的,在此,必须懂得比热容是反应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因此,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推理,理解为“如果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后,不同物质一般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并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在叙述中要善于寻找条件和结论。比如“太阳光照射相同”的意思就是“吸收的热量相同”。“内陆与沿海”区别在于“泥土与水的比热容不同”。“夏季和冬季”关键要理解为“吸热和放热”“炎热和寒冷”对应为“升高的温度多和降低的温度多”,只有这样去思考,学生才能做到说理充分、表达准确。

二、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主要因素

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述物理道理和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好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定律、原理等知识的应用,都列举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其中有很多规范的物理语言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应用课本上的规范物理语言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尽量少说日常用语,甚至不要说(因为有时日常用语与规范的物理语言相差太远)。

例如,我们常说,“铁比棉花重”,“某某人买的菜有多重”等,前者的“重”是密度大的意思,后者的“重”是质量的意思。再如,我们在家里需开灯时,常说把开关“打开”,需熄灯时,又常说把开关“关上”。在这里,“打开”的意思就是把开关“闭合”,而“关上”的意思就是把开关“断开”。所以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达到语言准确、文字精炼、说理充分的目的,学生必须养成使用规范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避免语言上的误解,产生歧义。

三、一些学生的惰性会影响他们对说理问题的正确理解

有些说理性的问题,的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他们不肯动脑筋,不去深入地加以思考,只从问题的文字表面意思去考虑,当然就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

例如,有这样的两个说理题:(1)在夏天,把冰块放在保温瓶里比放在普通的杯子里化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为什么?(2)冬天用水壶烧水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壶嘴周围冒“白气”试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前者,学生往往会从“保温瓶”三个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保温”就是保证瓶内温度高,因而影响到解释问题的正确性。如果教师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保温”的含义是减少保温瓶内部与外部发生热传递,同样也能防止热量从外部向内部传递,这样去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对于后者,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白气”就是气态,这里“白气”两字虽然加上引号,但仍有学生懒得动脑筋思考。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学生不习惯借助数学知识考虑物理问题是影响学生说理充分的另一原因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美的地步”。任何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数量关系,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问题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果用恰当,不仅起到说理清晰,表达准确的效果,而且能避免文字上的冗长叙述,使复杂的问题简化。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船从河里驶入海里,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虽然懂得船在河里与在海里都是漂浮的,根据等量关系,也不难得出船在河里与海里受到的浮力相等,但就是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船在海里要浮起来一些(因为船在河里与海里受到的浮力相等,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排开海水的体积减小,所以浮上来一些)。主要原因是不会用数学知识解释此类物理问题。其实,只要运用“两个正数的积一定,其中一个数增大,则另一个数必减小”,问题就很容易说清楚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是一个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谈如何加强美术生自律意识和自律培养 下一篇:关于班干部的使用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