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 第29期

时间:2022-10-21 04:13:25

好的教育 第29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这是统领纲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纲要的行动指南。可是在现实中老师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幼儿,很难做到时时事事都尊重。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幼儿的意识淡漠,幼儿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案例一:小便弄在身上

好好是个乖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小。因是开学刚插班,好好对周围的情况不熟悉,要上厕所时不敢跟老师说,结果尿在身上,吓得坐在位子上一动也不动。当班老师组织活动时发现了好好的情况,马上呼喊配班老师来帮忙处理,同时用好好的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能光顾着玩而忘了上厕所。此时的好好低着头不敢看大家,却忍不住哭出声来。放学时好好看到了妈妈,马上扑过去拉着妈妈的手想赶快离开,却被老师叫住。老师把今天的事细细地告诉她妈妈,并要求配合教育,好好的妈妈不停地说谢谢(此时旁边还有其他家长和幼儿)。从此,好好每天来上学时都闹情绪,不肯松开妈妈的手,要在老师做思想工作之后才勉强留下来上学。

分析:好好把小便弄在身上,本来是自己的隐私。即便是五岁的孩子,她也知道是很羞耻的事情。老师对好好的隐私不但没有加以保密,而且还在广泛宣传,先是有意告诉配班老师和同伴,后来无意告诉众多家长,好好觉得丢了面子,其内心的痛苦来自于隐私的暴露。事后她不想来上学,就是想躲避知道这件事的所有人,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案例二:换位子

幼儿的座位是开学时个人自由选择的,难免有高矮不适合的情况,老师准备把位子重新安排一下。老师先让幼儿从矮到高排好队,然后男女搭配带幼儿坐到新的位子上。小圆子与子恒又坐到一块了,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两个小家伙碰到一起,又难管理了,立即平行地调换小圆子的位子。小圆子却不肯换,老师着急了,硬拉着她的小手来到新的座位旁,惹得她哭起来。没办法,老师只好把子恒换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圆子不“疯”了,少了平日的活泼可爱,像是跟老师赌气。

分析:虽然小圆子还不会表述,但是她的反抗告诉我们她不喜欢老师强迫命令、一人说了算的独断管理。事件的开始小圆子对失去好朋友内心焦虑,本能地作出不肯分的举动。接着,小圆子又意识到被老师认定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在老师和同伴中可信度下降,所以她哭闹。当老师换了子恒时,小圆子对老师的强权更是不满,用赌气来和老师抗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老师都没有与她商量,硬要换位子,侵犯了幼儿的民主生活权利,伤害了幼儿自尊。

案例三:手工小坦克

手工活动时,老师和幼儿一起用纸盒做了一辆大坦克,幼儿非常兴奋。老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己也做一个,明天带来。第二天小朋友带来了自己的杰作,因为有家长的参与,美观有创新的作品不在少数,但也有部分“不合格”的作品。陈列作品时,老师首先挑选A等作品,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聪明的林林见自己的坦克被放在最下面,就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坦克调换到显眼的地方,恰巧被同伴看到报告了老师,结果遭到老师批评,坦克又被放回了原处。林林看到自己的坦克周围都是“丑坦克”,而不愿与之为伍,放学时悄悄地把坦克带回了家。

分析:聪明的林林主体性的觉醒是非常难得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老师根本不了解他的作品。也许他的作品是自己努力完成的,也许他的作品中有自己的独创,也许他的作品背后还有更独特故事,“好坦克”的内涵是比不上他的“丑坦克”的。但是老师硬要用统一的标准来分等级,失去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老师对其作品的歧视,也是对其主人的歧视,聪明的林林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带走坦克是林林主体意识觉醒的又一次表现,是对受到歧视的无声反抗。

思考:好的教育就是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

追求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为前提,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失败。我国在2006年新修定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即“未成年人享有生活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这些权利涉及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内涵。怎样尊重保护幼儿的这些权利?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德国人对孩子灌输我是独一无二的。首先,教师要增强尊重幼儿的意识,认识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是教师的天职,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第二,教育中自觉履行“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职责,以是否“尊重幼儿、保护幼儿”为标尺,评判教育的对错,任何以侵犯幼儿权利为代价的教育都不是好教育。第三,研理论。研究幼儿的心理需求,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第四,实践反思。在实践中观察幼儿内心的冷暖反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形成专业技能。

(东台市幼儿园)

上一篇: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下一篇:朱冬梅 酒店保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