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学报 第10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语教学回顾

时间:2022-10-21 04:01:04

首都教育学报 第10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语教学回顾

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四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外语教学多半个世纪曲折发展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外语发展状况跟当时的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内的教育方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外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但是由于建国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个时期的外语教学发展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快慢不一。本文作者所回顾的就是建国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语教学状况。为了方便探讨,作者根据每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特点,把外语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英语“复兴”时期,“”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

1.“俄语热”时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外语实质是就是俄语。1949年10月5日,中苏友好总协会总会召开成立大会,总会长刘少奇在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学习俄国人民的建国经验,苏联有世界上所没有的完全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

要向苏联学习,首先必须培养一批懂俄语的人才。1949年上半年起到1953年,全国建立了七所俄文专科学校,十七所综合性大学和十九所师范院校都设立了俄文系科。自1952年起,我国的俄语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当时高等院校的公共外语课大多是俄语,不少中学也开设了俄文课。1952年就专为中学生编写了初,高中俄语课本,外加各地的俄语广播教学和中苏友协举办的俄文业余教学,学习俄语的人数已十分可观。

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俄语教育迅速发展的七年。经过这七年的努力,俄语教育工作走上了正轨。在苏联的协助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陆续诞生,一批研究生毕业后充实了师资队伍,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也成长起来,新的课程逐步开设,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高校俄语专业教师已达1,960余人。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共招生12,477人。七年中毕业生约13,000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家的需要。

在此期间,东西方语言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客观上来说,建国之初西方各国大多未同我国建交,亚非拉各国同我国的交往规模也很小,因而国家对东,西方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主观上来讲,当时的教育部门缺乏全面观点和长远观点,忽略了部署这些语种的教学工作,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失误。

2.英语“复兴”时期。(1957—1966)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前一阶段俄语教学发展过快招生过多,到了1957年已发现俄语人才大大超过国家的需要。另外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给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的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1958年的教育改革,对传统的外语教学冲击很大。在英语教学方面,要求改进甚至淘汰所使用的旧的俄式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于是,以改革课程设置,编写教材,更新教学设备为重点的教改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961年12月1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中国外语教学,决定从1962年起,在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时,将外语成绩作为正式分数。这样,许多城市的初中恢复了英语课,高中英语课的开设面也有了扩大,英语课在高校公共外语中的比重也逐步加重。在此期间,为适应国家需要,各大高校也增设英语系。其他西方语言专业在这几年也有所发展。这一期间可以说是俄语教育收缩,其他外语教育发展的时期。

六十年代上半期,自从克服了经济上的浮夸冒进后,我国出现了一个工农业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承担的国际主义义务也越来越多。的几次出访亚洲,特别是1963年出访非洲和1964年中法建交,又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要发展利用国内外的大好形势,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方面对外工作。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都需要培养大批外语人才。为此1964年10月制定了《外语教学七年规划纲要》。此纲要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四条方针,进一步确立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同时要求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语种比例。这份纲要执行了两年,外语教育就出现了一个新局面。1966年开始了,《纲要》也就被迫停止了。这一时期英语教学走上了正规并有所发展,因此有人称这一时期为英语教学的第一次复苏时期。

3.“”时期的外语教学。(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之久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内乱。“”首先是从教育界开始的。教育战线成了“重灾区”,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外语教育界,“”造成的破坏同样是灾难性的。他们撒布“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谬论,使“外语无用”的思想到处泛滥。虽然这一时期外语教学没有完全停止,但是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著作和政治词汇较多的政论文,没有任何生活用语更谈不上学习地道的外语。外语教育在这一切时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外语教育界在总理的鼓舞下,同“”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才使我国的外语教育免遭完全的崩溃。

4.英语的繁荣昌盛时期。(1977—)

1977年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外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改革高考制度后,特别是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外语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英语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到1984年底,全国外语教学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多语种的教学。(到1984年底,全国开设的外语语种共34个)

(2)建成了规模巨大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外语教育网。(以教学形式而言,有全日制学校的外语教育,业余外语教育,高等外语自学考试等)

(3)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外语学习者和一支几十万人的外语师资队伍

(4)组成了一支生气勃勃的外语教学科研队伍。

(5)建立印刷出版基地,出版了大批外语教材、参考书、词典等书籍

(6)外语电化教学蓬勃发展

总之,从1977到1984年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今后我们的外语教学事业发展得更加迅速,取得更大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和外国的交往日益扩大,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更高,需要的外语人才也更多。同时随着英语作为世界语的地位越来越巩固,全国范围内学习英语的这种势头更是居高不下。为了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国家教委于1985年末成立了“大学四、六级标准考试设计组”,按大纲要求筹备四六级考试。1986年开始四级考试,1989年开始六级考试。如今,四六级考试的效果不仅在国内已被公认,而且还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考试。绝大多数学校都规定,学生必须取得四级考试证书,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四六级考试的施行,极大的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随着出国的日益频繁,出国的语言考试(GRE,TOEFL,IELTS)更是将英语学习和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至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英语学习者最为庞大的一个国家。在取得巨大的成绩同时,在外语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现象,我国仍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相信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广大外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结论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语教学多半个世纪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外语教学发展顺利与否,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国家的外交政策,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对外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更是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口号。在这一机不可失的大好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和教育者将会更加有效地,理智地,目的明确地学好外语,并利用外语知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徳映.中国英语教育九十七年回顾[J].山东外语教学,1999,(4).

[3]李昕辉.我国英语教育史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1,(3).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1983.

上一篇:语料库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下一篇: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