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证治沿革解析

时间:2022-10-21 03:57:07

【摘要】通过梳理历代有关失眠论述,提出古代医家论治失眠多以外感内伤为纲,并重视心、肾、脾、瘀、火等因素的作用,饶有创见,对临证多有裨益。

【关键词】失眠;证治

失眠,古籍中亦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睡眠不足或睡不深熟的一种病证。常见难以入寐、寐间易寤、寐短早寤等不同情形,并常伴有醒后自述梦多,梦境如真,或恶梦连连、怪诞奇异,甚至惊魇不休,如重物压身,欲动不能,欲呼不出,挣扎良久,一惊而醒。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相关记载。先秦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于睡眠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内经》对睡眠机理的解释是以“卫气运行说”为中心,认为睡眠有赖于卫气的正常运行。《灵枢・口问》阐述了睡眠的生理:“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1]”反之,卫气运行异常则产生不眠,其中又以“卫气不得入于阴”为失眠的主要机理。《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1]”与卫气运行有关的因素,《内经》提出气血之盛衰,肌肉之滑涩和分肉解利与否,并强调老年人失眠是“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1]”。

《内经》关于失眠病因的论述大致可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由邪气之扰,《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1]。”内或由脏气受扰,《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1]。”或由五脏失和,《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2]。”由上可见,内经言五脏六腑之气机逆乱均可至营卫失和而致不寐、卧不安。

综上,《内经》认为失眠乃阴阳二气失和,营卫之气出入离合失序所致,可由外邪侵扰和五脏气化紊乱等内外因而发。诚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3]。”这也为后世医家论治失眠奠定了理论基础,构成了不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预防治疗方面,《内经》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具体的方药《内经》中提到半夏秫米汤,“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灵枢・邪客》)。半夏秫米汤作为理气安眠的原始基础方,后世医家由此化裁出了诸多名方,如《集验方》、《三因方》、《世医得效方》中三种不同温胆汤,以及《金匮要略》的桂枝龙骨牡蛎汤等,莫不以调理气机,益阴气和阳气,调和营卫之气,安顺五脏之气为宗旨,使睡眠得安。

及东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对失眠的论述,均不越外感内伤两端。此外张仲景还详细阐述了百合病中的睡眠异常,《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治第三》中第10条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甘草泻心主之[4]”。此后历代医学家沿习《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疾病分类法,将睡眠异常分别纳入外感热病、虚劳、百合病等病证中。

随着治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金元之际,张子和首先在医案《儒门事亲》中别立不寐一门,使睡眠之疾跻于内科诸证之例,书中详述了妇人思虑过甚至不寐及小儿病寐而不寤病案[5]。及明,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中独辟作不寐章节,始从病因、病机及治则等方面阐述了不寐证治的理论,确立了不寐在内科诸证中的地位。书中认为“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5]”。尔后《名医类案》、《景岳全书》等皆设有不寐专篇,病机日益丰富,治法日臻完善。

继后,历代对失眠的证治不断有所发明。

《千金方》辨析胆寒不眠,创温胆汤治之,“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者。宜服温胆汤[5]。”《圣惠方》易“胆虚不眠”为“五脏虚邪干淫于心[5]”,强调心疾在不眠中的地位,数出益气宁心之剂,如茯神散方。而后《济生方》阐发“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及“惊忧思虑,气结成痰,留蓄心包”之理,出养心宁神,化痰镇静之法,以茸朱丹,“治惊扰思虑,谋用过度,或因惊恐,伤神失志,耗伤心血,怔忡恍惚、梦寐不安[5]”。余如张介宾之主虚,“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七情内伤而无依无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采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5]。”刘河间之主火,“热甚于外则肢体燥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懊农烦心,不得眠也[5]。”王清任之主瘀,“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血府逐瘀汤)一两付全愈,外无良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5]。”

上述诸家对失眠病机、病因、证治均有精到见解,论述殷实,饶有创见,至今仍指导着临证实践。笔者认为,明医在止于经典,欲析不寐之证治,必先了历代对失眠证治的沿革,症虽多端,然万变不离其宗,则临证欣能得矣。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第1版)[D].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D].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08.

[3] 张介宾原著,余瀛鳌,林菁等编选.景岳全书精华本[D].北京:科学出版社:161-164.

[4] 张仲景.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金匮要略(第1版).[D]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4.

[5] 中华医典.湖南: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上一篇:快速扩弓式上颌前方牵引口内装置对牙颌面的影... 下一篇: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规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