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时间:2022-10-21 03:50:4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摘要】问题是点爆思维的导火索,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就是缺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围绕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了实验探究、生活经验、科学模拟研究、知识的联系及应用五种问题情境创设背景的思考和主张,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物理 问题 情境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它比在现成问题下寻求解决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认为创设问题的情境及其教学很难操作。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以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情境,从矛盾中产生问题

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创设实验情境,物理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的教学中,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乒乓球是否下落。在未做实验之前,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球会下落,理由是因为球受重力的作用。实验结果,球不仅没有下落,还被吸贴在漏斗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既出乎学生的意料,又会使他们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迫切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这种好胜心理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得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

二、以生活事件与经验为背景创设情境,从好奇中产生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恰好能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学习电磁波时,可以请使用过微波炉或家庭有微波炉的学生交流使用微波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微波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微波炉的许多问题:如用微波炉热饭菜为什么那样快捷?用微波炉热鸡蛋为什么会炸?热食物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或塑料的容器盛放?微波炉的内壁为什么都是金属的?等。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或经验来引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情境,要注意: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散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而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以科学模拟研究为背景创设情境,从研究中产生问题

学生学习物理与科学家研究物理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通过学习前人发现的物理知识来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习物理可以采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利用这种模拟物理学家研究来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中有一个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模拟研究的情境:对古代学者关于物体运动的观点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勇于质疑,把问题归结到“物体运动的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课题上来,如物体运动情况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即先把其他变量置为“恒定”,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当指出,学生的模拟研究并不等同于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它更多地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因此,利用科学模拟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物理学习,要设法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要拘泥于前人原始研究过程,而是要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四、以知识应用为背景创设情境,从实践中产生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铁”这一节时,可以播放关于磁悬浮列车的有关视频介绍: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没有车轮的陆上无接触式有轨交通工具,时速可达500公里。它的结合能是利用常导或超导电磁铁与感应磁场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或排斥力,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面或下面,作无摩擦的运行,从而克服了传统列车车轨粘着限制、机械噪声和磨损等问题,并且具有启动、停车快和爬坡能力强等优点。看完短片后学生自然会产生如下疑问:1.为什么这种车没有车轮?2.为什么时速可达到500公里?3.电磁铁是什么?根据学生的问题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多方面的思考、讨论、研究甚至验证,来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方法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体现的是学生是课堂主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上一篇: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活性炭载体催化剂中的钯含... 下一篇:一切尽在改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