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21 03:27:00

浅谈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作者简介:唐东琴(1987.1.)女,重庆,云南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学前教育方向。

摘要: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启示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对世界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回到自然,适应自然,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儿童的文化适应等。对我们现在的留守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

卢梭反复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所以“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卢梭还依据自己的主张设计了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阶段的教育过程。第一,婴儿期,卢梭认为人从诞生到2岁是婴儿期。他认为这个阶段没有感情,没有思考,有的仅是感觉而已,他不能够意识自己和事物的存在。教育必须以体育锻炼与身体养护为主,倡导体育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自然成长。第二,儿童期,卢梭认为婴儿期到12岁为儿童期。这个阶段身体活动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与完善,但是理性还不健全。卢梭认为这个阶段在继续注重体育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少年期,卢梭认为13岁到15岁是少年期,它属于人的一生能力最好的时期。人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个理性的发展,它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卢梭认为在这个阶段应进行智育。第四,青年期,卢梭认为从16岁到20岁为青年期这个阶段,容易冲动,性情容易改变,不服管教。

卢梭主张在这个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综上,依据人的发展,教育顺序应体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遵循着天性的教育实施。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结构都均属于残缺型。他们很多都以这样的家庭生活结构形式存在:和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生活,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中缺席父亲或母亲,长期生活在这样“单亲”家庭的环境中,将会影响到身心发展;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出务工的的父母都会比较放心,但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却会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

首先,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其次,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活成长的孩子大多容易养成任性、生活铺张浪费、等不良生活习惯;和叔叔、伯伯、姑姑、姨妈、舅舅等父母同辈的亲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对于一些生性敏感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陌生、畏惧的感觉,长久这样,大多易形成内向、孤僻、心胸狭隘、胆小的性格。

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儿童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总是缺失,并在很长时间难以扭转。

对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农民工进城应把孩子带在身边,以弥补亲子教育不足的缺陷展。但农民工进城务工薪金微薄、工作忙碌、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等因素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我们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能找得到一些启示,从中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些借鉴。

(一)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卢梭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经验先于教学。”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着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不得。卢梭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他只谈家庭教育,未谈学校教育,他反对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行教育的孩子的义务。卢梭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是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缺少这种要素,将会造成一个性格上的终身缺陷和不良后果。他向父母呼吁,要求他们热死自己的孩子,不要把孩子当做累赘,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放弃亲自养育孩子的责任。

(二)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加强对孩子的管束与要求

卢梭指出,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天然需要来进行,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不少做父母的因为平时很少在家,很少给与孩子关爱,于是一有时间和孩子相处,便溺爱孩子,结果孩子极端任性撒野。这是大人宠坏了儿童的天性。凡是他看到的他都想要。你又不是上帝,怎能样样满足他?教育儿童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可不自量力。

(三)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消极教育”,加强对孩子的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卢梭自然教育论的理论依据是其天性哲学中的性善论思想。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 婷.卢 梭自 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 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35-37.

[3]高吉柱.论留守儿童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四期第57页

上一篇:19世纪晚期英国农业土地产权变迁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史中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