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习中的差异满足

时间:2022-10-21 03:25:03

个性化学习中的差异满足

摘要:个性化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导致个体难以获得有效支持。针对差异形成的原因,从个性化需求的深度分析入手,通过搭建符合个体要求的知识资源,引导个体进行学习和进程管理,构建差异满足的可行模式能够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差异;差异满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实现自我需求为目的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关注焦点。但学习能力与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个体学习效果的千差万别,特别是那些缺乏系统知识又得不到指导的个体,学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奢侈品”。建立适合个体学习的辅助途径与模式,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来满足个性化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学习者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差异与差异满足

要满足成人个体的差异,实现有效学习,首先要关注的是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形成的过程复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经历与环境都会导致差异的产生。

按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将成人学习的个体差异分为客观差异和主观差异。客观差异是指不由个体主观意识控制而客观存在的差异,如学习经历的不同带来的知识体系与学习能力差异,工作与生活的不同经历带来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差异等。主观差异是个体主观意识或现实需要带来的差异,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各有侧重的差异(如应用技能知识、理论知识及混合内容的偏重与选择等),在不同工作背景和生活状态下,学习习惯与主动性的差异等。

针对不同个体的情况,满足差异有多种方式: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可分为主动型满足和被动型满足。独立寻找合适知识技能的学习称为主动型满足,在外力指导或压迫下进行的学习称为被动型满足。被动型满足主要来源于有经验的指导者(领导、同事、老师等),这种指导相对比较简单,缺乏知识结构上必要的前后衔接。而主动型满足会因为个人基础与能力的局限,导致在内容选择、理解等方面出现偏差,很难达到个体预期目标。

从支持方(或施教者)的角度出发,可分为需求型满足和创新型满足。对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并帮助其学习愿望实现的称为需求型满足;在个体需求基础上注重引导启发并帮助个体实现创新学习、研究、开发等的称为创新型满足。这两者的共同点是要根据需求来帮助个体进行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知识的选择,而区别在于针对个体的状态、能力差异进行的方向性引导和支持。

二、差异满足的现状

目前,除了高等学校和部分培训机构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部分工作外,个体学习获得的支持服务相当少,个性化学习基本上是以个体自我实现为主要形式。现在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已介入到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与服务中,产生了网络课程、网络学校等可供借鉴的模式,但大多还集中在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提供助学、助考,或者是专门课程类的培训上。在对需求较为分散,体现为个体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上,虽然也有所谓“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类似“家教”行为,也仅局限于特定课程或单一应用技能等比较狭窄的空间,在差异满足上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或经验。

面对日益扩大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成为必要。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或者借用已趋于成熟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及体系,建立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模式与体系,这样既可解决成人个体的“工学矛盾”,又可避免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同时还可节约大量建设成本。但个性化学习与现代远程教育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主要体现在个体学习需求得到的是浅表满足还是深层满足,是满足了由个体内在动力导致的直接需求,还是满足了通过分析、引导而自内而外并向上(向未来)发散的深层次需要。

三、差异满足的模式构建

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实现必须在个性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资源集合或分拆,形成符合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并借助科目测试(考核)等手段督促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效果评价,按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进程的调整,进而完成整个个性化学习。其中的关键点是个性化需求的具体量化和实现步骤设计,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内涵与外延,直接影响个性化学习能否有效实现。

1.个性需求分析。从个体的主观、客观差异出发,设计需求分析的思路:学习经历可以推导出已有的知识体系;工作经历可以推导出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熟练程度;学习经历与工作经历的结合,可推导出学习原动力及发展空间方向;生活状态与工作压力可以推导出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从自我设计可以推导出对现状与未来的期望值及潜在发展空间等。通过各项内容的结合,可以基本上反映学习个体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简单脉络,再由专家与个体通过多对一(或一对一)的交流,进行需求的系统分析与挖掘,完成较为科学的个性化需求分析。

个性需求的分析与延伸,是学习个体或单个指导者无法独立完成的,它涉及个体的心理、专业、背景等诸多因素。针对不同需求,以专业方向指导教师群为主,以心理、规划指导教师为辅组成专家团队,帮助个体完成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可能的发展方向、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构成、可能需要的督促手段等分析,为后续的学习资源整合和计划进程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个专家分析团队并不是只为单独个体存在的,它是根据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临时组合,但也是个体个性化学习完成前的松散存在。

2.学习资源整合与分拆。在需求分析之后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资源搭建,其实质就是个性化学习目标实现的步骤设计。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习个体的知识背景与构成、发展期望与可能空间等,通过巩固、剔除、加强与扩展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构建符合个体需求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内容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学习资源,或以课程知识点为对象对已有学习资源进行分拆、重组,完成个性化课程、知识点搭建,形成符合个体情况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包。

这个过程需要与学习个体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要求个体全程参与和真实反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使个体充分了解和明确所需完成的内容与过程,有效激发个体在以后学习进程中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资源整合与分拆是整个差异满足中的难点,建立可供分拆与组合的学习资源是件费时耗力的工作,但选择某种资源学习的数量是不可预测的,这就需要考虑资源建设的效率了。建立集各高校(培训机构)优质资源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由平台统一筹划,利用各高校(培训机构)的优质师资与科类分别建立课程学习资源,为学习个体提供有偿服务。在保证优秀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可节约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3.进程管理。在完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的制定之后,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能力的差异满足就成为进程管理中的重点。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专业理论)、综合等知识的层次关系,分阶段进行学习效果与质量的监测,学习质量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由指导教师帮助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举措、调整学习进程、修正(重新)学习,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分阶段按个体设立合理的监督手段,以督促的形式满足学习习惯等差异,监测手段可以多样化存在如学习时间、课程作业、在线交流、在线答疑、在线提交报告等方式。对于缺乏自律或者缺乏时间的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时间、在线测试(作业)就是行之有效的约束举措。

学习进程管理是个性化学习实现过程的保障,既可以通过自我检测、自我改进、阶段监控、帮助改进等方式来避免学习质量的不可逆转,也可以对需求分析或资源整合环节可能出现的小偏差进行适当调整,实现整个学习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切实保证个性化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

本文提出的差异满足模式是建立在学习资源丰富的前提下的,而可拆分整合的学习资源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借助现有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来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助,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与组织。所以,本文只是提出了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差异满足模式,其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7

[2] 杜秋虹.成人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调查与

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3] 谢枭鹏.创建远程成教个性化学习环境思路探讨[J].中

国成人教育,2008,(1).

[4] 易斌.信息化时代成人自主学习策略建构管窥[J].成人

教育,2010,(7).

上一篇:教师职业素养新论 下一篇: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