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合”照亮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21 03:05:38

“六结合”照亮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河南省商丘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市场运作,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商丘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丰富,火文化、商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异彩纷呈,人文荟萃,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地域文化资源中,既有以睢阳古城、永城汉文化景区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华商文化广场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黄河故道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商丘依托这些条件和资源优势,坚持六个方面的结合,促使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六结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立足于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变,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豫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名剧种,商丘豫剧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曾一度陷入困境。通过推动剧团与张弓酒业集团合作,实行“戏企联姻”,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剧团多年的难题,当年就排演出大型豫剧古装戏《浣纱记》,一举获得省政府文华大奖。另外,商丘是中华民族的祖居地之一,千余个姓氏“根”在商丘。依托姓氏起源多的优势,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以著名印尼华侨宋良浩先生为代表的海内外众多宋氏宗亲,多次来商丘寻根谒祖,迄今已无偿捐资6000余万元。

(二)发展文化产业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要着眼于弘扬、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商丘是“三商”之源,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整合这一丰富独特稀缺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华商文化广场,举行了2007国际华商文化节,以会搭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众多华商参加;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商文化的诚信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商丘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成长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相结合。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用改革促进发展,用发展繁荣产业。为此,商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三、六、九”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市区为中心,构建商丘古城、芒砀山、黄河故道三大文化产业经济区;打响火文化、商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六大文化品牌;突出发展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演艺业、娱乐业、广告印务业、民间工艺业、艺术培训业、体育休闲业、新兴文化业九大文化产业。另外,大胆进行商丘电视台、商丘经济电视台、商丘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改革前三台并列业务重复,存在恶性竞争和资源闲置浪费。“三台”合并后,实行频道公司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仅发稿量就位居全省前列,而且经济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商丘的历史文物景点很多,但旅游市场还不够成熟。这两年,商丘古城和芒砀山把游、购、娱、吃、住、行有机结合起来,双赢效果非常明显。去年全市接待游客351.9万人次,旅游收入7.58亿元,带动其它行业收入30多亿元。

(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拯救、接续、壮大相结合。在类似商丘这样的农产区,易于组织、带动广大群众,抓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比如,民权县王公庄村的群众有绘画的传统,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积极引导、扶持,帮助群众把传统绘画业做大做强,成功打造了“中国农民画虎第一村”。目前,全村1300多人,近一半人从事绘画业,年出售画作2万余幅,收入愈6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目前全市特色文化专业村已发展到13个,涵盖唢呐、舞蹈、剪纸、宫灯、杂技等文化领域。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为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非农产业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六)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既做大做强本土市场,又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2005年,商丘举办了大型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洽谈签约活动“商丘文化温州行”,签约金额达20.13亿元。2006年举办了中国・民权第二届国际庄子文化节,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节会。另外,还先后举办了中国火文化研讨会、中国西汉梁王陵文化研讨会、商祖文化研讨会等。节会的成功举办,对进一步扩大商丘影响,促进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实践的几点启示

由于坚持以上六个方面结合,商丘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近16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

政府促动。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离开了政府的引导和指导,离开了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扶持是不可能的。政府应该大胆探索新路子,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业的不同价值取向、利益趋向凝聚为共同的方向,集合各方力量,全面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项目牵动。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载体,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2006年以来,商丘连续规划了10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拉动作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建立若干文化产业项目库,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以项目的运作来牵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品牌带动。通过发展文化品牌,可以产生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利润增值等多重品牌效应。首先是发掘和重塑现有的著名文化品牌,如商丘古城、应天书院、白云寺等。对这些文化品牌的重塑,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而且可以衍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其次是推行品牌战略,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会展驱动和人才推动。这几年,商丘大力发展会展业务,连续四年举办了木兰文化节,有效地驱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人才推动。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走人才推动之路,关键是使用好人才。使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长、提高,使产业在人才的推动下发展、壮大。

总之,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发展文化产业,都应该把特色放在首位。特色是文化产品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是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铺路石。必须以特求生存,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作者系河南省商丘市市长)

上一篇:关注“海”、“工”、“新”三个字 下一篇:文化特色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