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2-10-21 01:14:25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发展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情感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以情治教、激发兴趣

“情感教育”是“以情施教”,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影响学生,积极的在教学中自觉传授知识技能,在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在讲授难理解的内容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用情感教学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设境生情、由境入情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思维过程有两个要素:一是思维对象;一是思维方向。思维对象是清晰的、稳定的,反映在当前思想中的事物,也就是对“有什么”的问题回答;思维方向是指从思维对象出发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对“怎么样”的问题回答。课堂教学的创设情景,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导向,要突出课堂教学进程的层次性,要紧扣学生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转折点和思维的聚合或发散点。既要能使问题中的特征信息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思维的对象,解决“有什么”的问题,又要能暗示该特征信息所能产生的思维方向,从而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该问题特征上来,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在这种强烈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易被接受、储存和提取。

3、情感迁移、寓教于乐

情感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情感来调节学生的学习认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有目的,有意识的与化学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化学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教学中的迁移,是使教师个体情感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使教师的形体语言和口头语的表现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于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关怀耐心、和谐平等

教学要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的关系。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所谓“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的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对象,需要外在的导引和灌注知识。套用存在主义大师卡缪(AlbatCamus)的话来说,就是:“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我不会跟随您;也不要站在我后面,我不愿领导您;请站在我旁边,让我们做朋友。”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伟大发明所震惊,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优教,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使教学内容在学生中乐于接受,形成了学习的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化学教学的自身规律,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

上一篇: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何在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