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

时间:2022-10-21 12:46:2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

【摘 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术前作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重视家属支持,并进行全面的耐受性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安全护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髋关节感染与脱位、切口感染,并给予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指导。可确保手术成功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60-01

人工关节是指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活动功能好,能有效的调节肢体的长度,有时可解决单纯骨科手术解决不了的难题,其手术近期效果往往为其他手术所不及。我院于2003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33例,通过对其系统护理及观察指导,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9.5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其中行全髋置换25例,行双侧股骨头置换8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及帮助病人完成术前各种检查,如X线照片、CT照片等;督促检查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备皮、药物过敏试验、输血前配血等准备;术前日晚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紧张感,术晨按医嘱肌注术前针,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

2.1.2 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就施行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手术的风险、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方法交待清楚。有针对性进行心理障碍的疏导,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取得病人与家属的信任和配合,使其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2.1.3 饮食指导 嘱病人进高营养饮食,增强病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对体质较弱患者选择在大手术前1周左右,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补充营养。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当日及近期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重点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脂肪栓塞、肢体血循环障碍等。

2.2.2 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引流量减至较少时(约50ml)拔出引流管。

2.2.3 加强基础护理 病人需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应协助其保持正确、舒适的;帮助病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满足其生活需要,并注意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2.2.4 饮食护理 多数病人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手术的创伤大,因此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输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2.2.5 心理护理 髋关节人工置换对病人的精神影响较大,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因此应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给予安慰、鼓励,使其获得心理支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6 安全护理:有研究显示,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3天和七天,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40%[1]。任艳萍等研究发现,年龄越大,术后谵妄发生率越高[2]。因此术后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语言表达、思维、注意力、面部表情等进行重点观察,及时发现认知障碍的先兆;给躁动者用护栏,使用镇静剂,必要时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2.2.7 防治并发症 ①局部感染:髋关节感染多发于术后早期,是造成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强调无菌操作,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切口干燥。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术后充分引流,以免局部血液瘀滞;②髋关节脱位:向病人说明预防脱位的重要性,加强防范意识;不宜过早进行直腿抬高活动;搬运病人时,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余人协助,避免动作不协调而致关节脱位;平卧位时两腿之间用三角定位枕,保持患肢15~30°中立位。避免患侧卧位,护理过程中禁止患肢内收、外旋位。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也可用腓肠肌电刺激疗法,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因血流缓慢和凝滞而形成血栓;膝下垫软枕头,使患肢抬高10°,有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患肢肿胀;术后1~4天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运动及皮肤温度、色泽、感觉[3]。如呈高凝状态,可应用速避凝、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本组发生深静脉血栓一例。

2.2.8 功能锻炼指导 ①术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等;②术后1~2天拔除负压引流管,拍摄X线片,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程度、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病人全身情况以判断假体的位置,开始康复练习。练习的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不感到疲劳为度;③下床方法指导。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2.3 出院指导

嘱病人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避免干重活及剧烈的体育运动,注意做到三不:不负重、不做踢腿动作、不坐矮凳子,即屈髋>90°。复诊时间为出院后1个月,即术后6周,但若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复诊。

2 结果

33例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7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术后人工髋关节疼痛18例,通过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口服止痛药后症状缓解;1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经静脉造影证实),予速避凝、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40余日后下肢肿胀消退。其余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给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因此要求病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由于病人年龄较大,曾长期遭受疾病折磨(如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或遭受严重创伤,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体质相对较差,因此手术易导致病人心理失衡,出现焦虑不安、纳差失眠、悲观失望等反应;手术前后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感染、人工关节脱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解除髋关节疾患病人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病人、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成功。

综上所述,护理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及术后功能锻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误新民.全身麻醉术后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6):332-335.

[2] 任艳萍,蔡焯基,马辛,等.老年性谵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268-271.

[3] 金丽霞,汤淑芳.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4,3(1):27-28.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下一篇:3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