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北京――“非建筑”的艺术装置

时间:2022-10-21 12:30:07

数字北京――“非建筑”的艺术装置

是什么东西让人受到吸引?被一朵花,一张脸,或是一片美景吸引,没有理由可言。甚至被看起来不是特别美的东西所吸引,譬如古建筑遗迹,可能也不明所以。为什么某座建筑用特别的方式向我们诉说?也许,被称为非建筑的数字北京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

在首都北京,行进在北四环上,人们在驻足观望“鸟巢”与“水立方”的时候,却常常容易忽略在水立方湛蓝色的夜空之后闪耀着的一条条碧绿的数字影像条纹,即奥运控制中心项目――数字北京。

这是一个外形“奇特”的建筑,低调的铅灰色,没有窗子、形似雕塑,仅用石头和玻璃搭建而成,简单却又充满力量。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和奥运会视觉特效总设计蔡国强,不约而同地给予这座“数字北京”的评语是:非建筑,很具艺术装置特征。

“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我们所设计的房子像房子。”该建筑的设计师朱锫介绍说。其实,他们试图在改变“房子”在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像数字北京就几乎没有人认为它是一座建筑,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艺术装置,是一件时刻能散发出能量的装置。”

在朱锫看来,文化可以带来很多价值,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亦可改变一处房子的状态。他说,今天我们已有强大的物质积累,但却缺少些文化,更缺少艺术,这使得很多房子看起来“没劲”。恰是循着这样一种对文化与艺术执著的思路,朱锫和他的团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张力,内蕴也极其丰富,无论在视觉上或传递出来的情感,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个人。

在一种执意融入文化艺术的情感催发下,加上信息时代给建筑带来的变革。为朱锫设计数字北京,带来了一次探索信息时代建筑的机会。整个设计过程,也是其重新思考和理解信息建筑的过程,并让数字北京这样一个“艺术装置”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数字北京”的形象,就像一片集成电路板或放大了的微芯片,从静静的水中生长出来,并让水像瀑布般地从顶部宣泄而来,逐渐演变成一场流星雨……它并没有回避形式这一问题,而是极力寻求或塑造一种物化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放大了的数字微观世界,揭示出信息时代源于古老的和原始的生物世界。

当然,数字北京本应贴合“数字”之名的科技感并非仅体现其外表上,而是更在于它所创造的系统承载的高科技内容。考虑到作为奥运信息的储存器和城市信息集纳的中心场所,设计者们逻辑地将“数字北京”的形体切割为四个板块:东侧为办公区,具有良好的采光和视野。中间和西侧的板块为数字机房。四个信息块通过入口首层的网络桥塔进而被激活。承担着展示功能的“数字地毯”,从地下一层逐渐开启变成墙面,再不断延伸和卷起,进而构成了空中奥运数字虚拟博物馆。水平流动的“数字地毯”,快捷有效的网络桥,悬浮在空中的博物馆,它们之间的透明介质形成了层次多样的平面叠加关系,当人们行走于自然水面的浮桥上,再进入建筑内部,在移动中会获得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强烈的场景对比,以及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对话。

在朱锫眼中,“好建筑”要能让人看一眼就可以记住,要能以物(形式)载德(内容)。只考虑功能,缺乏有意味的形式,同周围不能产生对话,那它只能是一个功能性的装置;而如果没有内容,只是一座“雕塑”,则更没意义。当一个建筑的内容和形式都做到极致时,它才能作为一个好建筑留存下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永远被人们记住。

上一篇:为慈善设计 下一篇:寂静涅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