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

时间:2022-10-21 10:30:24

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题技巧

高考对于任何一名学子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关乎未来发展以及未来走向.对于广大学子而言高考的难点之一就是物理计算题,主要原因就是高考物理计算题综合性强,题干长,条件隐蔽.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抓不住重点,抓不住方向,无从下手,对于众多学子而言,解决这一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高考物理计算题答题只要把握方向,掌握技巧就能够简单化,解题的难度以及解题的质量也会大幅提升.

一、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

高考物理计算题答题规范注意的必要性在于,高考物理计算题得分点分明,对于计算题答题的规范要求较高,考生对物理计算题答题规范忽视会出现答案对,但是分数少,思路对,但是扣分多的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物理高考成绩较为不利.答题不规范具体表现为表述错误、步骤简化、字迹模糊、字母书写错误等.答题规范包括步骤规范化,条理清晰化,不存在忽然出现的数据,字母书写正确规范,区分好大小写,公式正确,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带入,如重力加速度g,题目中明确表示g=10 m/s2,则用

10 m/s2带入,题目未进行说明,则用9.8 m/s2,必须使用题目所给的符号以及必须保证字迹清晰.

二、高考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物理计算题解题难度降低的主要方式就是分析解题技巧,分析解题思路以及分析解题注意事项等,让高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模式固定化,解题容易化.

1.由问题为源头进行思考

在高考物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对于题干简单,条件明朗的计算题,采取的解题方式为从提问内容出发,了解题目的意图以及所考核的内容知识版块,采取该种方式的主要原因就是题干越简单,所给出的条件越少,从问题出发能够明朗所需要的条件,在以题目中所欠缺的条件为中心进行解题思路开展,让解题的方向明确化以及解题过程中需要求解的内容清晰化.

例1 一质量为50 kg的滑块在75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若滑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g取10 m/s2.试求:

(1)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2)滑块在前4 s内发生的位移.

解析 第一问求滑块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变速运动必须有力的存在,从题目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够确定加速度不变,也就是合力不变,则可以明朗化该问题所考察的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从题目中能够得出的条件就是滑块所受到的所有力,进而求出合力F=F拉-f=F拉-umg=75-0.1×50×10=25 N,a=F/m=25/50=0.5 m/s2.

第二问所求内容为位移,考察的内容就是位移相关知识,公式为x=v0t+(1/2)at2,由题目可获知初始速度为零,因此x=(1/2)at2,将第一问求得的加速度带入,能够得到x=(1/2)×0.5×42=4 m.

分析 本题涉及加速度、合力、位移等物理量,需要学生熟知相应公式,根据题目信息以及提示,确定具体公式,以及公式变形,题中隐藏的信息为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因此,滑块与接触面的正压力为滑块的重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依次获取所需信息,细读题目,获取隐藏信息.

2.抓题干找条件建立公式

学生在高考物理计算题解题过程中,需要沉着思考,不要被多余的信息或者繁琐的条件变化所迷惑,要理清该计算题所表达的内容以及该计算题所要查考的知识,在提炼出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将条件的信息进行罗列,再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确定需要使用到的公式,进行公式建立,再将公式与条件进行结合,解出需要的数据,最终逐步推向所需要的结果,这样能够让解题思路一目了然,能够减少出现条件遗漏、公式建立错误的可能性,同时能够保证思考方向的准确性.

例2 质量m=1.0 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圆弧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 m,圆弧对应圆心角为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 m,固定斜面与圆弧轨道在C点相切.小物块离开C点后沿斜面向上运动,能到达

B. 若将该粒子从M点移动到N点,电场力做功W=W1+W22

C. 若D、C之间的距离为d,则该电场的场强大小为E=W2dq

D. 若M、N之间的距离为d,该电场的场强最小值为E=W1+W22qd

解析 将带正电的粒子由A到B或由D到C,电场力均做正功,粒子的电势能均减小,但无法判断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由于电场是匀强电场,且M为A、D的中点,故M点的电势等于A、D两点电势的平均值,即φM=φA+φD2;同理N点的电势等于B、C两点电势的平均值,即φN=φB+φC2;故粒子从M点移动到N点电场力做功为:WMN=qUMN=q(φM-φN)=W1+W22,则UMN=W1+W22q;若M、N两点处在同一条电场线上,且M、N之间的距离为d,则匀强电场场强的最小值为E=W1+W22qd.本题正确选项为BD.

点评 本题求解的关键要抓住M、N的电势与A、B电势和D、C电势的关系,由电场力做功公式求解WMN.在运用公式U =Ed时,要正确理解d的含义;要知道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反之电势能变大.

例2 (2016年湖北5月模拟)如图3所示,真空中有一匀强电场(图中未画出),电场方向与圆周在同一平面内,ABC是圆的内接直角三角形,∠BAC = 63.5o,O为圆心,半径R=5 cm.位于A处的粒子源向平面内各个方向发射初动能均为8 eV、电荷量为+e的粒子,有些粒子会经过圆周上不同的点,其中到达B点的粒子动能为12 eV,到达C点的粒子电势能为-4 eV(取O点电势为零).忽略粒子的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sin53°=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圆周上A、C两点的电势差为16 V

B.圆周上B、C两点的电势差为4 V

C.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100 V/m

D.当某个粒子经过圆周上某一位置时,可以具有6 eV的电势能,且同时具有6eV的动能

解析 φO = 0,φC=EPC /e=-4 V,则φA=4 V,UAC=8 V,选项A错;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EPA=

4 eV,故EPA+EkA=12 eV,由于只有电场力做功,故粒子的EP+Ek=12 eV不变;可知在B点的电势能EPB=0,则φB=0,故OB连线为等势线,UBC=4 V,选项B正确;作出过A、O点的电场线(如图4),由于α =2∠BCA=53°,则匀强电场的场强

E=UABRsinα=100 V/m,选项C正确;由图4知圆周上电势最高的点为D点,UDO=ER=5

V,φD=5 V,粒子在圆周上电势能最大值为5 eV,选项D错;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BC.

点评 本题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功能关系考查电场的相关性质,考查了匀强电场中U=Ed的理解与应用.求解的关键是构建电场情景.在以上的求解中我们通过找等势点,连等势线,再由等势线画出电场线,使电场图象变得清晰.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可通过带电粒子在该点的电势能求出,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有关.

小结1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功能关系:(1)若只有电场力做功,粒子的电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2)若只有电场力和重力做功,粒子的电势能、重力势能、动能之和保持不变;(3)除重力外,其他各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4)所有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电场力做功的计算方法:(1)由公式W=Flcosα计算(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可变形为:W=qElcosα);(2)由W=qU来计算,此公式适用于任何形式的静电场;(3)由动能定理来计算:W电场力+W其他力=ΔEk;(4)由电势能的变化来计算:WAB=EpA-EpB.

3.电势能增、减的判断方法:(1)做功判断法.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2)公式法.由Ep=qφp,将q、φp的大小、正负号一起代入公式,Ep的正值越大电势能越大,Ep的负值越小,电势能越大;(3)能量守恒法.在电场中,若只有电场力做功时,电荷的动能和电势能相互转化,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小,反之,电势能增加;(4)电荷电势法.正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负电荷在电势低的地方电势能大.

4.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平行等距的,其等差等势线(面)也是平行等距的,且电场线与等势线(面)垂直.

二、非匀强电场

1.在非匀强电场中,不能用U=Ed进行定量计算,但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在同一方向取相同的长度d的两线段,线段处于场强较大的区域其两端对应的电势差U较大.

2.静电场图象的物理意义分析.描述静电场性质的图象通常有电场的场强E随一维空间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的图象(即E-x图象)、电势φ随一维空间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图象(即φ-x图象)、电势能EP随一维空间位置坐标x变化的关系的图象(即EP-x图象).

(1)E-x图象:E-x图象描述电场强度E随x变化关系.将x轴上一段距离x分成很多微小单元Δx,由公式U = EΔx知E-x图象中曲线与x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电势差U的大小.

例3在x轴上电场强度E与x的关系如图5所示,O为坐标原点,a、b、c为x轴上的点,a、c之间的距离为d,a、c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均为E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φb>φa=φc>φO

B.φO>φa>φb>φc

C.将质子从a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功大于eE0d

D.将质子从a点移到c点,质子的电势能增加

解析 在E-x图象中,图象与x轴所围面积表示电势差,由图可以看出x轴上Oc段与图线所围面积大于ac段与图线所围面积,ac段与图线所围面积大于bc段与图线所围面积,即UOc>Uac>Ubc>0,所以φO>φa>φb>φc;ac段与图线所围面积大于E0d,即Uac>E0d,所以将质子从a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功大于eE0d;将质子从a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正功,质子的电势能减少.本题选项为BC.

点评 E-x图象中曲线与x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电势差U的大小.移动正电荷若电场力做正功,则移动方向是从电势由高到低;移动负电荷若电场力做正功,则移动方向是从电势由低到高;若电场力不做功,则电势相等.

(2)φ-x图象:φ-x图象描述电势φ随x变化关系.将x轴上一段距离x分成很多微小单元Δx,由公式U =EΔx知φ=φ0+Ex,可知φ-x图象中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场强E的大小.

图6例4 x轴上有两点电荷Q1和Q2, Q1和Q2之间各点对应的电势高低如图6中曲线所示,从图中可看出 ( )

A.Q1一定大于Q2

B.Q1和Q2一定是同种电荷,但不一定是正电荷

C.电势最低处P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D.Q1和Q2之间各点的电场方向都指向P点

解析 由图象可知,从Q1到Q2,电势均为正值,大小是先减小后增大,故Q1和Q2均为正电荷.由于P点位于电势最低点,设想将某一正电荷+q放在P点时其电势能最小,电荷+q在P点应处于平衡状态,故P点的电场强度为零.由于P点靠近Q2,所以Q1电荷量一定大于Q2;根据两个正电荷的电场分布图景可知Q1和Q2之间各点的电场方向都指向P点.本题正确选项为

ACD.

点评 在静电场中一般取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则在正点电荷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均为正值.正试探电荷放在电势最小的地方其电势能也最小,此处的试探电荷应处于平衡状态,则此处的场强为零.我们熟悉等量点电荷场强、电势的分布特点,将陌生问题向熟悉的物理模型进行转换,这种方法会大大地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正确性.

(3)EP-x图象:EP -x图象描述电势能EP随x变化关系.将x轴上一段距离x分成很多微小单元Δx,在粒子运动中的某一小段位移Δx内电场力做功qEΔx.由功能关系知ΔEp =-qEΔx,可见Ep-x图象中曲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场力的大小.

例5 如图7甲所示,直线AB是某孤立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一个电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该电场线从A点运动到B点,其电势能随位置变化的关系如图7乙所示.设A、B两点的电势分别为φA、φB,电子在A、B两点的动能分别为EkA、EkB.则关于该孤立点电荷的位置及电势、电子动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孤立点电荷带负电,位于B点的右侧,φA>φB, EkA>EkB

B.孤立点电荷带正电,位于A点的左侧,φA>φB,EkA

C.孤立点电荷带正电,位于B点的右侧,φAEkB

D.孤立点电荷带负电,位于A点的左侧,φA

解析 电势能Ep=qφ,由于电子为负电荷,q < 0,根据EpA< EpB可判断φA>φB,电场线从高电势指向低电势,所以电场线从A到B,电子从A到B沿电场线移动,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小,所以EkA>EkB.由于电荷量不变,所以电势φ随x变化的趋势与Ep随x变化趋势相同,而φ-x的斜率即ΔφΔx=Ud=E

,由图象可判断斜率逐渐增大,即从A到B电场线逐渐变密集,孤立点电荷在B点右侧且为负电荷.本题正确选项为A.

点评 根据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可知EP-x图线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电场力的大小.由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EP-x图象可以推知场强E、粒子的动能Ek、速度v、加速度a随x的变化规律.若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粒子动能的增加量,又因为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故粒子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小结2

E-x图象中曲线与x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电势差U的大小;φ-x图象中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场强E的大小;Ep-x图象中曲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场力的大小.理解与分析上述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正确理解电场中场强与电势的关系,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规律,学会用假设法、微元法分析处理问题.

即学即练

1.如图8所示,匀强电场中的PAB平面平行于电场方向,C点为AB的中点,D点为PB的中点.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从P点移动到A点,电场力做功WPA=1.6×10-8J;将该粒子从P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W PB=3.2×10-8J.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PC为等势线

B.若将该粒子从P点移动到C点,电场力做功为WPC=2.4×10-8J

C.电场强度方向与AD平行

D.点P的电势高于点A的电势

2.两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的O、M两点,两电荷连线上各点电势φ随x变化的关系如图9所示,其中A、N两点的电势均为零,ND段中的C点电势最高,则()

A.q1与q2带同种电荷

B.C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

C.NC间场强方向向x轴正方向

D.将一负点电荷从N点移到D点,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练习解答

1.正确选项为B.一个带电粒子从P点移动到A点,还是从P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都做正功,P到AB间都有电势差,故直线PC不可能是等势线,故A错误;C是AB的中点,故C点电势为AB的中点电势,故该粒子从P点移动到C点,电场力做功为,WPC=WPA+WPB2=2.4×10-8J,故B正确;粒子从P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WPB=3.2×10-8J,D点为PB的中点,故粒子从D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WDB =WPB2=1.6×10-8J,粒子从A到B电场力做功为WAB=WAP+WPB=1.6×10-8J,故AD为等势面,电场强度方向与AD垂直,故C错误;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从P点移动到A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势升高,故点P的电势低于点A的电势,选项D错误.

2.正确选项BD.由图象可知,两点的电势一正一负,则q1与q2带异种电荷,故A错误.电势随x变化图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电场强度,C点处切线斜率为零,则电场强度大小为零,故B正确.由图可知:NC段中,电势升高,所以场强方向沿x轴负方向,故C错误.因ND段中,电势先升高后降低,所以场强方向先沿x轴负方向,后沿x轴正方向,则将一负点电荷从N点移到D点,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D正确.

(收稿日期:2016-08-19)

上一篇:高考“元素推断”题例析 下一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