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主旨的探究

时间:2022-10-21 10:24:57

浅谈散文主旨的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能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主要体裁,散文“形散神聚”,所以关于主旨的考查尤为重要和突出。

文章主旨即或隐或明存在于文章中描绘的人、事、景、物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及作者透过文本所表达的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探究文章的主旨也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的常客。且近年来有不断拓宽和加深的趋势,比如,江苏2009年的《上善若水》中对题目“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意蕴的探究,还有2010年《溜索》中对文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的探究。所以,提高学生在主旨探究方面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普通班学生在散文阅读方面存在深度不够、理解不透等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1.对作者的不了解和背景的不熟悉。

2.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文本各个部分材料之间在表面上看似缺乏联系,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并进而不易挖掘作品主旨。

3.好的散文语言往往具有含蓄甚至有点晦涩的特点,因此某些句子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现代散文理解强调“贵在有我”,而学生在人生经历方面的浅薄和阅读方面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在传统阅读只需解读出“无我之境”到现代阅读鼓励读出“有我之境”中徘徊,而无法形成和作者的心灵共通和情感共鸣,难以找到文本主旨的落脚点。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依托一定的文本,教给学生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并进而水到渠成探究散文的主旨,而绝不能架空灌输。笔者在教学高二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时对如何锻炼提高学生在主旨概括和提炼方面的能力作了一些思考,下面以我教学《怀恋红狐》为例浅谈对散文主旨探究的方法方面的一点尝试:

一、解读文题法

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例如,《怀恋红狐》,这个标题我们要抓住重点字词“怀恋”,其大意为对过去的或不在身边的美好事物的思念。那么怀念什么呢?学生在文本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怀念的是红狐和作者父母身上体现出的浓浓的母爱及这种伟大母爱给作者带来的感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定会感受到人与狐的关系也从敌对到和谐甚至是怀恋,并从而提炼出对人与狐和谐相处的期盼。

二、知人论世法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怀恋红狐》的作者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蹬过三轮车,下过矿、挖过煤、失过业,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在了解了刘志成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后,很自然地让我们归纳出本文的主旨的一个层面:传达出作者对平等善待世间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解。

三、抓关键句法

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关键句主要指首尾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文章首尾段是文章总起和关合的段落,顺应文章起承转合的需要,文章首尾段对切入与彰显主旨往往承担着特殊的任务。所以阅读文章时,关注首尾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如,《怀恋红狐》的关键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很多年以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漠然”的含义即现代人情感的缺失和麻木,“一种东西的消失”具体指的对动物的同情和爱怜的情感消失。在反复品咏中得出文章主旨的一个层面:对现代人情感缺失和麻木的担忧。我还在这个环节后,给学生展示了原文和选文的区别,原文中朋友除了漠然的表现之外还“反揶揄我是艳遇了聊斋的狐女了”,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深刻寓意,即现代人对庸俗的享乐的追求,而忽视了对生命的深刻体察和关怀。

当然,教无止境,学无定法。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涵盖全部,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篇散文。但我们只要有这样的几种方法的意识,并遵循主旨的挖掘一定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普遍的原则,我相信对散文的主旨的概括和探究应该不是个难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中学)

上一篇:从NBA球队名称翻译看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下一篇:你好,枫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