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析

时间:2022-10-21 09:21:46

辅导员在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探析

摘 要:由于高职院校自身辅导员管理体制不完整,重视专业教学等原因,造成了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的尴尬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高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对辅导员发展制约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00-2

1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2004年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随后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

因此各大高校都开始积极建设并稳定一支数量庞大的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顺利发展:

2.1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发展和本科院校相比重视程度差异大

在本科院校中,辅导员的招聘都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来进行选聘,普遍做到了高学历,高素质,而高职类院校由于层次不齐,有些是由以前的中等职业院校晋升为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低,导致辅导员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①有些是由以前的中等职业院校晋升为高职院校,部分保留着中职管理模式,以班主任角色来代替辅导员职能,工作重点局限于基础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很少。

②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较长的教师面临学历低、学科结构不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等问题,老人手还是凭借以前的老经验、老思路、老方法来做学生管理工作,导致很多滞后、尖锐问题出现,拉低了辅导员整体的工作水平。

2.2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个人发展没有畅通明确的晋升途径,职业寿命短,队伍发展不稳定

在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学历水平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学历,甚至还有博士,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也在向这种趋势发展,而前期入校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年轻的本科学历辅导员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他们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但是学校对于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愿望漠视或者采取不支持、禁止的态度,只是看重眼前如何招聘更高学历辅导员,对现有人员的培养机制断裂。

从教育部到高校,组织各种理论培训是培养辅导员的常规做法,本科类院校在激发辅导员本身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显然比高职类院校都做的系统扎实,因为这直接和辅导员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职类学校对辅导员发展道路无法给出明确态度这种行为也导致了很多高职辅导员失去信心,丧失了工作激情,使得辅导员工作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甚至离开辅导员岗位,造成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强,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长期发展体系。

2.3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混乱,不明确,影响工作效果

在高职院校里辅导员大多分为两类,一类为专职辅导员,一类为兼职辅导员,而很多高职类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即使是专职辅导员,为了节省用人成本不但要求辅导员做好以上就各方面的工作外,还额外附加了很多行政类职务,使得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每天都在应付附加的行政类工作,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缺失,无法达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目的。

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领导,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属于各院系直接领导,必须承担院系安排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不但要在各部门间奔波,在各职能部门间周旋,还得全天候的为学生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却难以见到成效,体验不到工作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

2.4 辅导员职业声望较低,职业缺乏认同感

在很多高职类学校,辅导员不被领导重视,认为这支队伍可有可无,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校没有关系,社会也普遍觉得辅导员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人人都能去做辅导员工作。尤其是年轻辅导员每天奔忙于各项繁杂事务中,没有时间继续学习,阻碍了自己的个人道路,难于提升自己:没有时间谈恋爱,很多大龄青年教师不得不转岗或离开辅导员岗位完成婚姻大事:成家的辅导员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对家庭和孩子充满愧疚感,也导致家庭矛盾增多,不利于家庭的和谐。这些因素都造成高职类学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影响辅导员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2.5 辅导员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合理

在很多高职类院校,并未建立起合适的辅导员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实现绩效考核,使得辅导员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合理,导致在辅导员工作中,干得多和干得少一样,干和不干一样,干的好与坏都一样,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 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自身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为推进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提供优质的信息和资源,帮助辅导员解决困难,促进辅导员的发展和成长。

一是要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建立和传播标准,改进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1]。

二是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为辅导员提供职业发展的各种专业培训机会[2]。

三是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收集和整理学生工作的材料,建立辅导员工作知识库,建立辅导员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是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五是拓宽辅导员发展路径,筹集建立辅导员发展基金,促进和支持辅导员的发展要求,与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建立互助关系,为辅导员提供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环境。

只有建立好完善的辅导员发展体系,才能使辅导员真正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使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有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干,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十六号文件中提出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要求,只有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高,才能使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

参 考 文 献

[1] 张枫.探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0.

[2] 张林茂.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理论月刊,2009(5).

上一篇:营造氛围,提高数学课堂“问”的能力B 下一篇:基于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的高层经理业绩考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