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1 09:19:29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文章从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毕业生自身的思想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者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及成因。针对难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难点 对策

[作者简介]赵鹏(1979- ),男,山西大同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项目“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66-03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及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1.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加大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重利性所强调的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不公平的就业环境,如靠“拉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社会公开招考中的“舞弊”行为等丑恶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毕业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出事实上的多样化趋势,加大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2.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毕业生背负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毕业生心理问题增多。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使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困难重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无疑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不利的外部环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出现了焦虑、悲观、恐惧和逃避、盲从、嫉妒、依赖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长远的职业发展。

3.大众传媒营造的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削弱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舆论环境、校园和家庭环境相对于社会经济大环境更紧密地环绕于毕业生周围,对毕业生也将产生更为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但当前各种媒体对“媚富”“炫富”“就业难”的大肆炒作所营造的不良舆论环境,家庭环境对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校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离,降低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起到的有效作用。

(二)教育对象——高校毕业生自身复杂的思想特点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价值取向功利、择业观念落后。在择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只关注个人利益和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而无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功利主义严重。在职业的选择上,毕业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观念滞后,薪金要求偏高,对地域的要求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缺乏敬业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诚信品质缺失,缺少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部分毕业生恶意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应聘简历弄虚作假、面试时虚夸个人能力、签订协议后随意违约。

3.就业精力分散,与他人“心理距离”拉大,无视组织性和纪律性。就业阶段部分毕业生投入全部精力忙于自身事务,凡与己无关的学校课程、集体活动在兴趣和关注度上都有所降低,甚至出现经常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宿舍卫生差、不履行请销假手续等无视学校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现象。

4.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毕业生很容易忽视自己外出找工作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在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薄弱和不足之处更加剧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断关注,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部分高校只是满足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忽视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使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近年来的难题。

2.传统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现实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形式落后、单一。高校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开班会、听报告、学文件来进行的,这种不问对象、不分层次、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不适应现代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特点,不仅教育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高校目前开展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大多是针对群体的,只能解决毕业生的共性问题,缺乏个体性和针对性。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毕业生们形形的就业价值追求时没有进行很好的个性化引导。三是在高校内部教育整体上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孤军作战,没有渗透到各专业学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四是从高校与社会联系看,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充分联系、密切配合,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3.教育的时效性差,滞后的教育行为与择业期短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教育内容老套,“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时效性。往往是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报告会,做几次政策宣传,就算完成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毕业生教育往往只是毕业生毕业前夕短时间内的“针对性”教育,就业方针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忽视了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累积性,这样难以取得好的功效,导致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虽然有所加强,但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高校普遍辅导员数量偏少。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在1︰3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700。面对人数众多的毕业生,辅导员只能整天疲于应付处理毕业生的日常事务,很难有空余时间把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和全面,使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共性轻个性的状况成为必然。二是部分的业务能力亦亟待提高。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结构和来源结构很不合理,有些德育工作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也没有进行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特别是在面对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途径和服务需求时,对学生询问的问题无法解答,不能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二、应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引导毕业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其理性、充分就业。为此,高校应积极动员全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毕业生的育人工作中,逐步完善“学校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指导协调、院(系)具体承办、专人负责、学生自主择业、教师积极推荐”的工作格局,确保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实施。

(二)不断完善和充实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解除思想困惑,培育职业道德。其次,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各类诚信教育活动,着力提高毕业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诚信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第三,切实做好毕业生安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外出实习和求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辨别各类就业陷阱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第四,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帮助毕业生增强法律意识,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知法守法,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创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新形势下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还必须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手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在大学低、中年级逐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开设专业学科导论、大学生发展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大学生要有敬业、勤业精神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大学高年级则开展就业择业指导教育,通过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和签约流程解读、面试技巧、求职训练等课程,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充分了解就业程序,掌握择业、应聘、就业等环节的各项基本技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2.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紧密结合。学校应开展团体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心里疏导与减压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援助,指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帮助他们解决在心理上的困扰和苦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3.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日常管理和深入细致的就业服务紧密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应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只有严格的管理才会使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高校应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如我校为毕业生“量身定做”了以关爱学子、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周末就业超市、与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面对面、基层就业知识宣传周、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平台、就业案例库、就业经验共享交流会、网上就业咨询等活动。高校只有“以生为本、以爱为源”,严格管理程序和细化服务手段,才能“刚柔并济”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有许多实际问题困扰着他们,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毕业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便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只有当毕业生切实感受到其个体发展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时,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可亲、可信,有感染力、影响力。

5.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的毕业活动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毕业氛围,增强毕业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我校在毕业生中开展毕业宣誓、毕业留言与祝福、大学期间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评选、心理健康活动月、诚信宣传月、毕业生“温情校园行”送别活动、我为母校建言献策、捐书赠母校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毕业生在离开母校之前感恩母校,珍惜师生之间的友谊,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6.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紧密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应重点发挥微博、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在保证重要信息全程覆盖、全员覆盖的同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较强的私密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一对一在线教育和指导,让毕业生更加放松和坦诚,只有敞开了“心扉”,看到并解开了“心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毕业生更“解渴”。

(四)努力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依靠原有教育载体外,还应积极拓展新的有效载体,应充分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载体,导师、专业教师、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载体,大学生职业辅导、就业创业报告会等活动载体,社会实习与实践和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载体,学生公寓社区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等校园文化环境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五)持续优化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否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至关重要,高校一方面要寄希望于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加强校园秩序、环境的综合治理及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为毕业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就业氛围。同时,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只有动员所有力量,才能圆满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六)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理念

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关键。高校在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选拔和使用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能,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其次,是合理增加从业人数,优化师生比结构,把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确保高校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投入。三是应不断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高校应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政治理论学习、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指导等业务知识学习,加大各类专项技能的培训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转变角色定位和工作理念,努力做毕业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只有这样才能贴近毕业生的生活和学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润物细无声”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发发.对高校毕业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1(5).

[2]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

[3]张宁,张春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4]张钟勤,李祥永.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上一篇:复式分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微积分”教学中的... 下一篇:高职教师培训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