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时代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7 02:32:05

“后方法”时代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已进入“后方法”时代,研究重点已不再拘泥于过去具体的教学法,而应着重从宏观的教学策略和途径探索出发。文章以此为视角,基于对课程属性、师生双方特征和现实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试提出一些适合我国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级英语课程 “后方法”时代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谢峤(1983-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方法时代高校大规模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管理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12201)和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1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0-02

一、前言

20世纪中后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从“教学法”时代逐渐过渡到“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时代,研究重点从对“方法”的探讨逐步扭转为对“途径”的摸索,即从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求最佳教学法等方面转移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众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同时重新定义了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设定了基本参量、也制定了外语教学的相关策略。这股理论研究新思潮为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大讨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为我国英语专业技能必修课——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二、“后方法”时代西方外语教学研究核心理念

语法翻译法在西欧国家确定其统治地位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都备受国内外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然而,究竟哪种教学法最有效、最具有普适性,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随着大量定性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外语教师发现,对教学法的幼稚盲从和对“最佳教学法”的执拗寻求已将外语教学研究带入误区 ,过多关注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而忽略了其相对性和特定性。

国外学者Stern首先认识到了以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外语教学三维框架,着手分析外语教学环节中的诸多因素,将教师视为教学研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综合体,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之前视教师为教学理论被动接受者和刻板执行者的思维定式。他认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对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上,而不是输出质量的简单考察,教学的本质是个互动性的多元交往过程。Kumaravadivelu将宏观策略框架与上两位学者的主要观点相结合,整理出经典的“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即以教师自主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为原则,“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三、“后方法”时代下的高级英语课程特征分析

1.高级英语课程属性。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阅读课的深化和延伸。它与综合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1)教材选取文章多为名篇佳作,且内容多样、题材广泛、视角开阔,语言文字更地道凝练,具备较强的思想深度,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播;(2)注重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培养,除语言运用、对美文佳作的分析鉴赏、逻辑思维等能力外,更强调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创新”能力链条的建构;(3)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驾驭语言文化的能力,还需要统筹教学环节,要学会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思辨。

2.教学对象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高级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应已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并在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必须进一步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完善英语应用能力,并努力提升包括知识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的学习需求、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中,知识和技能的高效输出能力是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因而学校在教学中应着重此方面的训练。

3.教师特征和定位。“后方法”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人本主义取向,外语教师的个人特征、发展和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对教师的信念研究、教学文化情境、教师行动研究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些年,高教体制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双重要求和较高的考核标准,使得英语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日益广泛,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级英语教师的发展和需求。此外,由于高级英语课程的重点之一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因而,一方面,教师作为文化中介,需要树立积极恰当的文化价值观,在传授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注意中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真正做到学贯东西;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立场,对不同的文化平等对待,兼容并蓄,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自身的平衡点。此外,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语言文化知识教学者与实践者这一单向的身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理论研究者一起积极投身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改革。

四、“后方法”时代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策略

1.以人为本,注重教学双方特定性。近些年,英语专业教师已逐渐摆脱“课堂教学主宰者”的固有形象,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许多教师个体常根据教参和成品课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编纂教案,将“教”作为行动的单一出发点,忽略了同行和学生群在教案设计中的重要角色。为了扭转这一旧有模式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学校可采取教师集体备课或学生提议、师生探讨等多种互动形式,综合教师群的集体教学经验和学生群的实际水平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2.语意与形式并重,语言与文化兼顾。经过两年的学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已对英语语言形式有了较完备的了解和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授高级英语课程时,教师应一味地注重语言内容和意义,割裂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上世纪的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纯形式教学(如语法翻译法)到纯意义教学(如浸入式教学法)的两个极端,但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目前主流的教学理论多集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如Michael Long的Focus on Form(语意和形式兼顾)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某一个语言形式的理解或表达的困难时,教师应随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个语言形式,加以讲解,但教学的重点应仍是语言的交际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高级英语课程的属性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素质训练,而非技能训练;是潜能全面发展意义上的education,不是training。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

3.注重输出驱动,培养综合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语类大学生而言,具备流畅的表达性技能尤为重要。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言互动都是相互合作的过程,包括信息传递双方以及信息内容三方面的元素。此外,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牵涉到交流双方的逻辑思维、知识面、沟通互动、合作等多种综合技能,因此,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互动合作作为关键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前文中所提到的凸显输出驱动效应的综合教学法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各种活动,如围绕某篇课文进行主题演讲、撰写读书笔记、就课文经典段落进行口笔译、听相关材料写摘要、口头作文等模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技能。通过学生间评比、班级竞赛、互助小组、多维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多种技能的共同开发和培养。

4.坚持教学反思,推动教研双向发展。“后方法”时代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理论的实践者,更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革新者。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线工作者,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培养反思思维能力,及时充分地反思教学过程,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相互促进。由于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受教学双方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多种变量的影响,高级英语教师应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行动态反思和调整,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实时转化。此外,由于教学涉及人为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反思的客观性和综合性,避免教师主观臆断,任课教师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反思的活动单位,通过分享教学日志,开展经验交流会以及互相观摩等多种方式反思教学活动。

外语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试图挖掘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以指导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入“后方法”时代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学双方的属性和需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接驳者,教师的身份得到了重新定义。教师不仅需要分析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还需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理论的革新者。所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应潜心教学,从课程属性、师生特征和需求出发安排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语言与文化并重、形式与意义兼顾,以综合技能输出为驱动,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改进教学实践,并将实践经验汇总,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教研的双向发展与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6).

[2]郝兴跃.外语教学法的动态发展研究[J].外语界,2001(2).

[3]李银芳.对新时期英语专业教育的思考[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3).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5]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

[6]严明.后教学法时代在职外语教师研究取向述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7]郑志恋.探索型实践: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新视角[J].外语界,2009(1).

[8]Ellis R.Introduction:Investigating form-focused instruc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1(15).

[9]Long M.Focus on form: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1.

[10]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

[11]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上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初探 下一篇:基于团体焦点访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