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形成机制

时间:2022-10-21 06:36:57

汉语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形成机制

摘 要:本文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入手,利用Leech的礼貌原则,对汉语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指出动词重叠式在祈使句中所具有的缓和语气功能实质上是言语交际中得体准则的体现。

关键词:祈使句 动词重叠 缓和语气 得体准则 形成机制

一、引言

动词重叠是汉语中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语法现象,只要条件合适,大部分动词都可以重叠(卢福波,2015)。动词重叠的主要方式有:

1.单音节动词:AA 听听

2.双音节动词:ABAB 学习学习

3.离合动词:AAB 见见面

4.其他变式:a.A了A 看了看 b.A一A 想一想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表示量小时短。例如:

(1)你尝尝我做的红烧茄子。

(2)好不好用,用用就知道了。

例(1)中的“尝尝”相当于“尝一次、尝一下”,例(2)中的“用用”相当于“用一会儿、用一下”,二者均表示动作的量小时短。

动词重叠式所具有的这种量小时短的语法意义,在祈使句中常体现为缓和语气的功能,能够使听话人更易于接受发话人的请求。熙(1982)指出,因为重叠动词表示短时量,所以用在祈使句里,可以使口气显得缓和些。卢福波(2015)也指出,模糊的短时可以是轻微的动作,也可以是无定量的动作,所以动词重叠式用在祈使句中有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

(3)a.你说! b.你说说!

(4)a.你给我写! b.你给我写写!

例(3)a、(4)a用动词基本形式,显得直率、生硬;例(3)b、(4)b用重叠式,口气缓和许多。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研究在学界蔚为壮观,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研究(熙,1982;戴耀晶,1993;李宇明,1996;陈昌来,2001;吴燕萍,2006;王永娜,2010;鞠志勤,2013;熊仲儒,2016),但以往的研究多从静态层面探讨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鲜有文章从动态角度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对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研究更加少见,大多学者只在其研究中略有提及。但究竟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缓和语气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学界对此缺乏深入探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扩展语言研究的视角,同时也可以指导教学实践,能够使将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的功能,从而使其言语交际更加得体。

缓和语气是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在话语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汉语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形成机制也应从话语中去找。同时,Lecch提出的礼貌原则又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用原则。基于此,本文从话语层面出发,由语言使用的角度入手,利用Leech的礼貌原则揭示汉语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功能的形成机制。

二、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在弥补Grice合作原则之不足的基础上,由Leech(1983)提出来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Leech认为,构成礼貌的重要因素是命题指向的行动内容给交际双方带来的利损情况和话语留给听话人的自主选择度。其中,发话人话语的命题内容越有利于听话人,话语就越礼貌,反之就越不礼貌。例如:

(5)a.Peel these potatoes.

b.Hand me the newspaper.

c.Sit down.

d.Look at that.

e.Enjoy your holiday.

f.Have another sandwich.

例(5)中,从a到f,听话人得到的利益递增,话语的礼貌程度也随之递增。相反,从f到a听话人的利益递减,话语的礼貌程度也因之递减。

话语提供给听话人的自主选择度则是由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决定的,发话人采用越间接的话语方式,其强加程度就越小,听话人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就越高,话语的礼貌程度也就越高。例如:

(6)a.Answer the phone.

b.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c.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d.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e.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f.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例(6)中,排除其他因素,从a到f,话语的间接程度递增,话语的强加程度递减,听话人拒绝接受的自由度就越高,由此话语的礼貌程度也越高。反之就越低。

以此为基础,Leech进一步提出了制约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Leech指出,这六条准则中,前四条准则是双向性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分别关注未来行为对人对己的损益;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分别关注发话人对人对己传递的某种或好或坏的评价。后两条准则是单向的:一致、同情。(本节参考何自然、陈新仁,2004:42-46;何兆熊,1997:164-166)

三、缓和语气形成的得体准则阐释

Leech(1983)明确指出,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及其相关次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就动词重叠式缓和语气的形成而言,得体准则及其相关次则是最为重要的,动词重叠式在祈使句中所具有的缓和语气功能实际上是发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遵守得体准则的体现。

Leech(1983)指出,话语的礼貌程度,决定于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也即发话人话语的礼貌程度决定于听话人的利损情况,越有利于听话人,话语则越礼貌。因此,为实现话语的礼貌,发话人要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受益(得体准则的次则)。祈使句是表示要听话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邢公畹,1994/2004:386)。一般而言,凡对他人提出要求,则必对他人利益有所影响,显然祈使句违反了得体准则,礼貌度不高。因此,如果发话人想要提升话语的礼貌度,挽救得体准则的缺失,则必须借助其他手段来实现,动词重叠就是其中一种选择。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基本可以概括为量小时短,相较其基式的常规量而言,重叠式的量小时短降低了量级。自然,当其用于祈使句时,发话人对听话人提出的要求也相应得到降低,听话人的自由选择度相对增大,听话人的利益相对得到提升,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得体准则的缺失,使得祈使的口气得到了缓和。因此,我们认为发话人在实施祈使行为时,实现缓和语气功能的基础是遵守得体准则,而动词重叠式恰是遵守得体准则的一个上佳选择。

邢公畹(1994/2004:386)将祈使句分为四类:命令句、禁止句、劝阻句和请求句。命令句和禁止句一般带有强制性,发话人并不会给听话人留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听话人只能选择接受亦或是被惩罚,发话人完全不顾及听话人的利损情况,不遵守得体准则,自然发话人的口气也不会缓和。从这个角度看,发话人在实施命令句和禁止句时,命题内容的传递胜过了礼貌的考虑,因此命令句和禁止句中通常不使用动词重叠式来缓和语气,而选择动词的基本式来传达命题内容。例如:

(7)他抬头对众学童严厉的看去:“小虎子,是不是你搞的鬼?你说!”(琼瑶《青青河边草》)

(8)你呆在一边,一声不吱,看着气死我呀,花钱雇这么个人到家来整我,你安的是啥肠子,你说!(周立波《暴风骤雨》)

(9)随后,他麻利地一掀褥子,抄起黄保温的弯把鸟铳,对着黄保温:“不准动!动就打死你!”(李文澄《努尔哈赤》)

(10)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宪法》)

由命令句例(7)、(8)中的“严厉”“搞的鬼”“气死我”“整我”“安的是啥肠子”,禁止句例(9)中带有攻击性的“动就打死你”和常伴随一定惩处的法律条文例(10)可见,发话人在实施命令及禁止行为时,只关注命题内容的传递,并不考虑对方的利损程度,不给对方留出选择的自由,完全不遵守得体准则,当然祈使的口气也不会得到缓和。因此,发话人在实施命令句和禁止句时通常不采用动词重叠式,而选择动词的基本式来直接表意。

劝阻句通常是出于对听话人利益的考量来实施的,不希望听话人进行某行为,因为通常听话人实施的行为在发话人看来是对听话人有害的。从这一角度看,听话人是受益方,劝阻行为是符合得体准则的,也即劝阻句本身就带有缓和的口气,可以不借助动词重叠式来实现口气缓和。从另一角度看,为维持劝阻的正当性,发话人通常也不会选择量小时短的重叠式来降低劝阻的正当性。由这两方面可见,动词重叠式与劝阻句并不兼容,动词重叠式所具有的礼貌意义在劝阻句中得不到实施。例如:

(11)他们都好的,你别去了,我帮你传口信吧!(《1994年报刊精选》)

(12)你不要买,这东西不好。(CCL语料库)

由劝阻句例(11)、(12)中“我帮你传口信吧”“这东西不好”可见,劝阻的受益方是听话人,劝阻行为本身是符合得体准则的,无需借助动词重叠式缓和口气。

请求句与命令句、禁止句和劝阻句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请求”的注解是“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可见请求句实施的言语行为的受益方是发话人,听话人则成了有损的一方,显然请求句违反了得体准则。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挽救得体准则,通过采用动词重叠式,利用其量小时短义,降低请求的强度,提升听话人选择的自由度,相对增加听话人的利益,从而实现祈使语气的缓和。例如:

(13)老田走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话题都是一个:“你帮帮我吧,求你行行好,给领导说说,放我走吧。”。(《1994年报刊精选》)

(14)带笑软商量的(乘客):“对不住,请挤一挤!”以大义晓谕的:“出门出路,大家方便,来,挤一挤!好了!好了!”眼前指点的:“朋友,让一让,里面有的是地方,拦在门口好傻!”(钱钟书《围城》)

在例(13)中,发话人为实施请求这一言语行为,将动词“帮”“行”“说”重叠,借重叠式之“量小短时”义,将“求助”往小处说,提高了请求的间接性,降低了请求的强度,给听话人留出了足够的选择自由,遵守了得体准则,从而缓和了语气。在例(14)中,发话人提出让他人移动位置的请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请求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发话人为了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因此借助重叠式之“量小短时”义,将“让、挤”往小处说,间接降低听话人利益的受损程度,降低了请求的强度,遵守了得体准则,从而使得请求的语气得到缓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动词重叠式在祈使句中缓和语气的功能实质上是出于言语交际中得体准则的考虑。祈使句中的命令句和禁止句具有强制性,不考虑听话人的利益,不遵守得体准则,故而不采用动词重叠式来缓和语气;劝阻句本身符合得体准则,又需保证劝阻行为的正当性,与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不兼容,故而也不采用动词重叠式来缓和语气;请求句的实施有损于听话人一方,发话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挽救得体准则,通过采用动词重叠式,实现祈使语气的缓和。

实质上,不仅缓和语气的功能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动词重叠式引申出的“轻松、随意”之义,也有礼貌的考虑。例如:

(15)我们也就看看热闹,你们专业人士就不一样了,不但要看表象,还要看实质。

例(15)中重叠式“看看”的使用正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尤其是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的考虑,也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他人。对听话人的行为采用基本式正常表达,对发话人自己的行为则采用重叠式,利用重叠式的量小时短义将自己的行为往小处说,这样相对地提升了听话人行为的正式度、庄重度,降低了自己行为的正式度、庄重度,也即利用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实现动词重叠式的“轻松、随意”之义。

(本文系天津天狮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约量范畴研究”[项目编号:K2015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何兆熊.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15.

[4]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邹春宇 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 301700)

上一篇:三毛牌小板凳 下一篇:本期主题: 赞美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