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与现实消解

时间:2022-10-21 05:52:26

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与现实消解

摘要 教育软暴力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应试教育体制,这样的认识推卸了教育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容易隐蔽教育软暴力产生的真正原因。教育软暴力现象将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再次推向前台,对教育软暴力的消解必须最终指向于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应当尝试建立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开通教育软暴力投诉渠道,营造立足于提升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学校发展理念。

关键词 软暴力;主体诱因;教育歧视

作者简介 牛利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周琳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最近一则教育新闻引起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学生表现不好,老师就在学生脸上盖个蓝墨水的印章,老师称是为了督促其上进。这是继“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让差生去医院测智商”等事件后,又一次引起媒体关注的教育不当事件。不同表现形式的教育软暴力刺激着公众对教育的耐受力,挑战着教育的底线。本文以“教育软暴力”为检索词,共获得文献137篇,以其同义词“教育冷暴力”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域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文献112篇,其中与教育软暴力内涵一致或直接相关文献16篇。从研究时间来看,对软暴力的研究最早始于家庭研究领域,虽然对校园中教师的不当行为时有报道,但多停留于新闻报道层面,而对校园教育软暴力的学理关注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近的现象,自2005年左右,学术界开始较多地介入教育软暴力现象的解释,关于校园教育软暴力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可以认为,教育软暴力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公众重视,但是又缺乏深入探究的教育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对教育软暴力的进一步阐释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教育软暴力:备受关注

但又难以言说的模糊视界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日常教育话语、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在学校中的举手投足都在发挥着教育效力,对学生产生着暗示和影响。从这一向度而言,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专业的教师有能力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并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一个缺乏专业能力的教师则常常在语言、态度和行为上对学生产生着伤害而不自知。教育软暴力便属于后者。正如在学生脸上盖章的教师一样,自以为是为了督促学生的进步,貌似是多么良善的动机,然而其结果不仅损害了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对学生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

一般而言,教育软暴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当的教育行为而致使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的现象,属精神伤害的范畴。教育软暴力常常以冷漠、蔑视、厌恶、辱骂、恐吓、贴标签等为基本表现形式,是对学生的歧视或不尊重,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惩罚,是缺乏教育爱的表现。就总体状况而言,软暴力的影响由于受众的个体差异而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到教育软暴力的机会就会减小,软暴力的影响趋向于减小。

教育软暴力在理论上并不难得到解释,但在实践中却不容易得到识别。首先由于教育软暴力的隐性化不像体罚行为那样容易判断,实践中对教育软暴力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尤其是在语言和态度上,很难判定教师的某种语气、态度就是歧视性或蔑视性的。以教师的教育态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这种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严厉的态度也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但不能认为这就是教育软暴力。此外,精神伤害是一个心理范畴,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即使面对教师同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会大相径庭。基于这样的矛盾事实,在实践中也有为教师辩护的声音:“由于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和特殊的工作环境,教师在有些时候会有失去耐心的情况,但是‘失去耐心’和软暴力绝不是一回事。现在教师已经不敢管学生了,生怕和教育软暴力沾上哪怕丝毫关系。”关于教育软暴力,界限如此模糊和不确定,的确为现实中教育软暴力行为的认定带来了难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儿童处于成长过程中,会不时地犯错,有时是在学业上犯错,这时需要教育纠正;有时是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走错了一小步,这时更需要教师站出来大声说“不”,并教给他们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教师却充满无奈,生怕和软暴力沾上哪怕点滴关系,甚至出现不敢管理,放逐学生,失去了对人进行规训的勇气。行动上的模糊,主体感受不同的现实造成了对教育软暴力言说的困境。

学校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德性之涵养,知识之启发,身体之发育,均于此短促十余年”[1]。学校生活是人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对人的生存状态与方式、生存质量都有重大的影响。教育软暴力现象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严被无限贬低,使学生的人格、自由和权利处于极其低卑的位置。教育软暴力的存在,导致教师的权利和权威变成了歧视和压迫学生的力量,教育变成了学生的负担,而不是福音,因为充斥着教育软暴力的教育难以促进学生心灵的幸福。教育一旦无助于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无助于激发人参与教育生活的热情,那么,这样的教育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二、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

当教育软暴力出现之后,很多声音将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体制阴魂不散,认为功利化的教育催生了病态的教育行为,教育软暴力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原因,从而将教育软暴力产生的源头指向应试教育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现实动因,有其赖以存在的特定社会条件。任何教育现象的出现总是包含着外部生活给予的某些隐蔽的前提,外部环境和外在的教育体制对教育主体的教学行为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着直接影响。但是,将教育软暴力的出现简单地归咎于社会原因和教育体制原因,这样的认识推卸了教育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容易隐蔽教育软暴力产生的真正原因,掩盖了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病。

上一篇:系出名门 卓尔不群 下一篇:说做就做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