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用药的特点

时间:2022-10-21 02:18:59

浅谈儿童用药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9-0335-01

1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成人的雏形,但并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儿童有自己的生理特点和用药规律。对一般药品,儿科医生是按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来计算药量的。如按年龄计算,以18~60岁的成人量为全量计,则14~18岁的用药量应为成人的2/3,9~14岁应为成人量的1/2~2/3,6~9岁为成人量的2/5~1/2,4~6岁为成人量1/3~2/5,2~4岁为成人量的1/4~1/1,1~2岁为成人量的1/5~1/4,6个月~l岁为成量人的1/7~1/5。切不可“恨病吃药”,以加大剂量来求快速痊愈,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如阿司匹林、APC每片含量为0.5g,如给1岁的孩子服用,药量就增大了5倍,结果会造成患儿大汗淋漓、手脚冰凉,甚至引起休克,发生危险。

婴儿药量的计算一般按福氏法,其公式为:婴儿(2岁以下)剂量=年龄(月数)/150×成人剂量。

以上所说为一般药物,如注明小儿禁用或慎用的药物,则不应按上述方法折算。

有些家长认为,打针比吃药来得快,也省事,这种看法不对。例如打青霉素就要冒过敏反应的风险。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都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性耳聋等。打针太多了,还可引起注射部位肌肉硬化甚至炎症。

相对来讲,儿童服用中药制剂比较安全,不良反应也较小。

儿童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用药时更易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最应慎重的首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中的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对主管听觉的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严重时可造成不可逆性耳聋。

儿童还应慎用的药有:复方解热止痛片(APC)、复方新诺明片、红霉素。

家长还应注意的是,不要将成人用的药物随意给儿童服用。譬如,四环素可使儿童牙釉质损伤,形成黄斑牙,甚至影响骨骼发育。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四环素为成人用剂型,儿童不应使用,孕妇、乳妇也应慎用。此外,氨茶碱、成人用滴鼻净及激素、兴奋剂、安眠药等,都禁止给儿童乱用,以防中毒。

维生素类药物和一些补剂、营养剂要适量对症服用。如:过量服用鱼肝油(维生素A、D)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出现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瘙痒、胃肠道反应等症状。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使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锌制剂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发热、眩晕、嗜睡、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内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胎盘球蛋白针并不是增强体魄的强壮剂,切不可随意注射。

2 外用药要慎用

小儿的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角质层发育差,故接触外用药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因此,在小儿使用外用药物时,为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和吸收中毒,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2.1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1个月以内),切忌使用有胶布、氧化锌软膏以及膏药之类的硬膏剂敷贴在皮肤上,否则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2.2 小儿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使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或改用药性缓和的药物治疗。

2.3 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例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病,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及休克而死亡。

2.4 婴幼儿(3岁以内)对滴鼻净(萘唑啉)极为敏感,临床医生有时疏忽,用1%滴鼻净给婴幼儿治疗鼻炎而引起中毒症状。小儿只能使用0.05%淡液滴鼻净。新生儿不应该用。

此外酒精用之不当也会造成吸收中毒,如小儿高热用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难;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能引起全身水肿等。

[收稿 2009-03-04]

上一篇:大叶性肺炎误诊为急性胆囊炎的讨论 下一篇:小儿腰穿术后平卧时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