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的改进

时间:2022-10-21 01:08:04

对教材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的改进

[摘 要]初中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难点中的难点,教材对知识呈现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地方。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从多角度简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难度,使学生能从实验中很容易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实验整合;认知架构;思维简化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教师每次讲到溶液这一章中课题2溶解度这一节,都感到这一课题是最难处理的,学生很难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他们之间转换。对溶液的结晶方法也较难理解。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节内容成为化学的教学难点?

一、问题归因

(一)从两个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探究时间长,特别是氯化钠的溶解,用时长,在实际教学中,操作性差。课本的实验结论也没有很好跟溶液概念中的是否继续溶解溶质很好衔接好,只是说20mL水能否溶解多少溶质。

(二)从思维的逻辑性角度,一是逻辑性强,概念多,而且抽象;二是实验多,学生对实验目的不知所措,形成的干扰大;三是再分析实验过程中,课本没有图示,对实验过程不能很好再现,在分析过程中,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不能很好跟实验结合,显得抽象。

(三)实验本身也存在不足。在实验中,当再加入水,剩余的氯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溶液又从饱和变成不饱和。虽然,从表述没有错误,但学生会误以为实验中加了水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表述值得商榷。因课本未很好地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进行讨论,思维产生跳跃。

二、讨论与改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课本的探究实验作了如下处理,针对两个实验中对论证大部分固体溶质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由于两个实验都能论证,笔者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把两个实验浓缩成一个硝酸钾实验。并增加了对结晶后的溶液加水来论证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物质溶解这一环节。

(一)改进教材内容。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再加15mL水,搅拌,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二)讨论分析。(1)讨论在此实验中哪些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哪些溶液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要使溶液中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有哪些方法?由上述内容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2)讨论上述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不是饱和溶液?如不能判断,如何判断到底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三)方法归纳。对教材作上述处理后,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对探究实验中常见氯化钠的溶解进行了删减,因氯化钠溶解用时较长,并且我们生活经验丰富,笔者只在硝酸结晶后增加一个实验环节,即加水,晶体溶解来说明改变溶剂量可以使未溶解的溶质溶解。通过实验的整合,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节省了课堂时间,能在课堂上给重难点突破留出更多分析思考和训练时间。同时使实验可视化程度增加,有利用对实验进行分析,形成概念。通过两个讨论,很好地突破重难点,形成概念。同时,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讨论,结合实验,通过对溶液④和溶液⑥讨论,对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判断其是否饱和,可通过加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来判断是否饱和。这样,突破思维死角,从而为转换的讲析扫清了障碍,使学生能从实验探究中很自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的常用方法。

在逻辑上,通过实验探究,先从实验中得出大多数固体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并从实验中归纳出对能否继续溶解的影响因素:一是温度,二是溶剂的量。从而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准确概念。接着对所得溶液的是否饱和的判断,学会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很自然地归纳出两种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及得到一种结晶方法。再结合海水晒盐,使两种溶液的转换方法和结晶方法作了总的归纳。

通过对上述教材处理,使知识由浅而深,环环相扣,思维一脉相承,中间没有跳跃。因此,降低了思维的梯度,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

上一篇:论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