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时间:2022-10-21 12:10:08

浅析如何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缺乏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建议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增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91-02

前言

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郁闷”“无聊”“没劲”“憔悴”成了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对生活失去信心,学习没有动力,对人生没有目标,经常会感到厌倦、痛苦、空虚、无望。这些缺乏幸福感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各类因素,探寻培养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从而提升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体验。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

大学生由繁重紧张的高考步入高校后,自己认为自己的前途有了保障,从而放松了学习,不再刻苦努力,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这破使他们当中有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肯付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追求时髦。大学生常常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活不能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人际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悦纳,自我管理素质,进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价值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提升,能够让大学生本人有个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侧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管理素质,促进他们自我悦纳,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尊。自尊是个体主要的社会需要,是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随着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对自我关注的程度不断增强,自尊需要的满足程度势必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格。人格是一种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内外部刺激的感受不同,个体对幸福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

3.归因倾向。归因是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认知过程,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归因倾向,如内归因与外归因等。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不同成就感不同、幸福感不同。

4.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级的个人内在精神需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价值感高低影响着个体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水平。

(二)客观因素

1.经济状况。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平均或高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婚恋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联系程度和关系状况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3.生活事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理还不够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正确认识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学生在价值展现时体验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

3.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幸福感。

4.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幸福感研究取向启发我们在研究自我效能感时,不仅仅要关注低自我效能感人群,更要聚焦于自我效能感良好人群,有意识地培养低自我效能感人群的自我效能,加强高自我效能感人群的幸福教育,提高幸福能力,使他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更加具有韧性和弹力。这对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共情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1.共情的概念及案例。所谓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

小王是在校大三学生,很聪明、很有才干的人,而且还非常热心并且慷慨。但是就由于她那种总是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渐渐地,大家就开始躲着她了。

她来做咨询,充满了困惑和苦恼:“其实我就是说话不太注意,我一点坏心都没有,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现在那么不喜欢我,还总躲着我。”其实,她不知道,并非大家不喜欢她,而是大家需要保护自己。因为她的尖锐让大家感觉不安全,和她相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她的无心之过所伤害,为了减少这种伤害,别人就只好一躲了之了。

2.案例分析。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要在各自现有的角度上尽可能寻找相同之处的过程。就是要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又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莫过于人际关系给人所造成的困扰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尽管他们中大多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上进的愿望,但是,却往往被卡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以至于完全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备共情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体育活动的不同项目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有关资料证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间、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提升心理幸福感的效果。

(四)人格发展平衡与和谐人格能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内部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过程。人格各结构成分分化顺序有先有后,分化程度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是一个趋于平衡的过程,而理想的人格状态就是个体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人格是个体灵魂的框架和载体,完整、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美好、清澈的灵魂,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受。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格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人格素质。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并最终反映在大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接受和积极认同上。大学生的幸福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大学生对人生意义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求索,它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幸福感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人格和谐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5):442-447.

[2]蓝海.大学生现代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5).

[3]王玲玲.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与心理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4]俞红.大学生人格发展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3.

上一篇:绿色化学与生活 下一篇:从公用仪器的使用维护谈实验课的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