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20 11:16:50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实验过程要求严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一个好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但实际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实验全部安排在对应章节新课学完之后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最感兴趣的是与他们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而不了解的知识。而化学学科中的学生实验,教师已讲解了有关化学现象和结论。因此学生做实验时缺乏新颖性,没有了学习积极性。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做实验前已知道了该实验的现象及相关结论,因此在做实验时已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观察和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忽略实验中的一些细微现象,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也不去思考它,这样实验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按传统的方法去教实验课,只“调动”了学生的手,并未充分调动学生的脑。而创新教育要求手脑并用。针对上述情况,就要改进实验开设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学生实验中那些仪器简单、耗时少、易成功、无危险、毒气少的学生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例如: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卤素的性质实验等,将这些实验安排在教师的理论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物质的性质、验证结论、总结规律。这些实验是学生新接触的,就会产生较强的兴趣,实验的同时,学生会提出多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积极地去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现象,总结出规律。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自感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我国目前的教育已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会逐渐转变到教学生会学。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能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通过趣味性实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一阶段可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变色潮汐”、“盖世宝石”等,使学生从实验现象的精彩变幻中,掌握实验现象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就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由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虽然设计性实验要求高、难度大,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化学反应原理,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设计性实验过程中要兼顾所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要求,并有所创新。

目前,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去记,而对其应用很少去考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可成立一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就是把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办法 下一篇:在反思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