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校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10:44:08

对中职学校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它们对于中职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品德水平与心理健康间存在一定关系,品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只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它们的关系,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促进中职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两者间的共性是结合的基础

1.两者的基本职能和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职业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可塑性极强的中职生,二者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职学生的意识,从而改变其行为,可以说两者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为了实现“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目标。因此两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型劳动人才。

2.两者在学生问题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等。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品德行为的缺失表现出来,而很多思想品德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学生问题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或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具有互融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学生的某些品德问题,如在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疏导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以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借助“灌、渗、导、管、评”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教育内容、原则要求和师资队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它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等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话题。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之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致使我国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薄弱,具有相应心理健康资质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师总体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迫于无奈,只好让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等教育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就导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交叉现象。同时,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树立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则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径具有相同性

虽然两种教育在操作具体要求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都是通过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团队活动、宣传橱窗、广播、黑板报、网络、多媒体、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优化、相关隐性课程的建设等方式开展实施的。

二、两者结合可以发挥互补优势

1.共享设施条件,节省经费开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档案室等教育专业设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学场地、宣传阵地、活动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比如宣传窗、黑板报、广播、音响设备、投影仪器、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和设备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实践基地,共争校内的经费扶持。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教育效果,还可以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节省学校经费,毕竟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

2.整合师资队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师资上存在着重合与交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第一,对专职政工干部、年段长、班主任和德育任课教师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第二,鼓励部分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等级证考试,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三,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找出共性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效。

3.互补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1)学会倾听。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以“说”为主,强调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灌输。但这种模式有时给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致使他们很难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是以“听”为主,教师会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诉说,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下一步教师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时通过诉说还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

(2)学会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有时不太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对其行为、想法深恶痛绝,继而对其严肃批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设身处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让学生产生一种温暖、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利于彼此的进一步沟通,也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

(3)学会包容。在学生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比品德教育更注重包容、接纳,这种包容和接纳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而且也包括他们的缺点。当然这种包容并不代表必须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人和事分开考虑。

(4)学会尊重。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坐着,而学生是面对面地站着,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师生不平等。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学生与教师一般是面对面坐着的,这容易让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感觉。并且在对品德优良的学生和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口气、态度上,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让人产生一种尊重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去克服不足。

上一篇:创建优秀班级的两大法宝 下一篇:浅谈失业人员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