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优化责任教育方法

时间:2022-10-20 09:52:00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优化责任教育方法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责任教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X11031737。

课题负责人:袁任红

课题主研者:韦国敏覃根喜蓝艳肖韦虹海韦小文黄卫

在教学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对责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者能否把有效的目标、合乎初中生特点的教育内容成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责任需要,外化为学生的责任行为。责任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要做到: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应该体现参与性。现行初中新课标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原则,在实践中要看这种方法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是否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所特有的渗透性,是否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学习体验。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还意味着在方法设计上优化预设性。一般说来,教育活动总是希望通过预先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取得受教育者的预设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往往会出现了所谓生成性发展问题。即出现了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结果。就初中阶段的责任教育而言,因其范围上不单单有和学生日常生活规范息息相关的道德责任规范内容,还存在着群体、社会范围内的责任规范,因此,责任教育预设性是非常突出的。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还意味着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责任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品质为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的。这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责任意识包括责任规范的认知和履行责任的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形成责任规范的认知,但这些方法却无法强迫学生养成负责意向。因为“意识”的养成必须是学习者主动自发的,因此需要借助责任价值辨析、责任内省等方法启发学生形成负责的理性认识。其次,对同一教育目标可以采取同一方法的不同处理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责任教育实践中,由于责任品质的三个构成要素是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因此,责任品质的各方面可以通过同一教学方法中的不同处理来培养,也可能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培养。

1、责任价值辨析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责任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负责”,其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责任价值观。价值澄清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其中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传统的劝说学生接受某种“正确的”价值的教育方法已不能胜任对当代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任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在澄清自己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并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初中学生对责任认知模糊,使他们对自己的责任价值观辨别不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清事理,权衡利弊,使他们懂得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于人于己都是利大于弊的道理,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在进行责任教育时,可以选取初中学生生活中虽然简单易懂但又肯定没有一致看法的事例,让他们自己辨析,如:许苇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那么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去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学生就案例中责任的主动承担、被动承担和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展开辩论,也可以让他们换位思考:“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让他们自己分析做与不做的后果,并清楚每种后果对自己的利弊,让他们能够在利益的对比权衡中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提升其责任品质。

学生在辩论这个案例时,可能会出现承担责任和逃避责任的分歧,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不要把它强加给学生让其接受,教师应该对那些明显不应该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并讲清道理,帮助学生明清是非,树立正确的责任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2、实践活动反省法

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来促进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教学生学会负责。对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往往能想方设法去做好它,并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因此,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到履行责任的必要,而且能在责任的履行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崇高。学生也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加深对责任规范的认识,并能达成一种基于互惠的对对方的义务和责任,并在履行这些义务和责任的过程中,切实领略到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体验到更深刻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3、责任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要求德育教师从七年级开始就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成长记录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责任发展的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负责表现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责任教育,又能直接反映出责任教育的效果。

在训练学生责任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责任行为改变法来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之上的。根据这种理论,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完成一些责任行为训练的任务,如每天回家洗碗,每天帮助学生一名,每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10次等,并加以督促和鼓励,以增强良好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奖赏或惩罚的方式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平而可信的协定,在协定中,可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加几分,什么样的行为要扣掉几分,并根据分数的多少实施奖惩。这份协定既能使教师明确责任教育训练的各阶段目标,也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训练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合理利用本土材料上好政治课